一起來Fact Check!即時事實查核挺進2020總統選舉
一起來Fact Check!即時事實查核挺進2020總統選舉
文/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多數人應會同意,充斥整個選舉過程的假訊息,乃2020台灣總統大選的關鍵字,不僅備受選民議論,抑且成為候選人攻防標的。不過,隨著假訊息日益受到關注,破解假訊息的事實查核機制亦日漸為人所知,許多民眾開始將事實查核視為其資訊生活的一部分,而事實查核亦開始在選舉活動中扮演角色,包括在此次總統選舉過程中興起的即時事實查核。
他山之石:美國的即時事實查核
所謂即時事實查核(real-time/live fact-checking)是指在某個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同步對該事件所蘊含的問題或爭議進行事實性的查核,就選舉而言,候選人的辯論活動或重要場合的演講即是可資查核的標的,已有若干國家的媒體或事實查核機構以之為即時查核對象。
以美國而言,2016年的總統選舉乃典型個案,即時事實查核蔚然成風,不少媒體與事實查核組織都以各自的方法即時查核了總統候選人的辯論內容,其知名者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以及事實查核機構《PolitiFact》與《FactCheck.org》等。網路媒體《Wired》亦由副總編輯率領五名記者進行線上即時查核,《Bloomberg》電視台更是唯一採取即時螢幕查核(on-screen fact checks)的電視媒體。
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共舉行三次總統候選人川普與希拉蕊的辯論,多數事實查核組織皆一以貫之,針對三次辯論,甚至早先共和與民主兩黨的黨內初選進行了即時事實查核。
以《紐約時報》為例,該報進行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的事實查核時,除由記者進行即時性分析與辯論提要之外,並就候選人的陳述直接進行正確與否的論斷,其每次辯論會的查核數量約為20至30則之間。紐時並挑選其中若干則陳述製作影片,以豐富查核結果的視覺化呈現。
圖1:《紐約時報》2016總統選舉事實查核網頁。
早已常態性設置事實查核專欄的《華盛頓郵報》,作法亦類似,除了文字性的查核報告外,亦製作簡單明瞭的影片做為輔助。
圖2:《華盛頓郵報》2016總統選舉事實查核網頁擷圖。
特別介紹: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的即時事實查核
特別值得討論的是,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亦參與了此一容易引發爭議的事實查核行列。它於2016年總統選舉時所首次進行的即時性事實查核,除為它帶來口碑之外,更為它的網站創造了開站以來的單日最大流量。《NPR》花了好幾個星期進行籌備,並有20名記者加入查核(連同編輯與視覺設計等人員約30人)。事實上,該台早於民主、共和兩黨舉辦提名造勢大會時即已針對希拉蕊與川普的競選言論進行了查核,發現普受民眾喜愛,因此決定在候選人進行辯論時進行即時性的事實查核。
根據《NPR》公評人Elizabeth Jensen的專文評析及《Poynter》網站主編Benjamin Mullin的專文分析,《NPR》的即時事實查核作業流程如下:當總統候選人辯論於晚間9點開始之後,《NPR》會快速提供每位候選人的自動化發言文字稿,隨即由一個程式碼片段讀取文稿並將之轉入Google文件,接著,包含不同路線的20名《NPR》記者針對文稿進行分析註解、查核事實以及增添脈絡,最後經主編核可後發布。以第一次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的查核為例,最終產出74個註解,有些屬於脈絡說明,有些則是直接指出候選人陳述事實的正確或錯誤。
圖3:《NPR》為總統候選人辯論的即時事實查核設置專屬網頁,即時刊載辯論內容,並將進行分析、查核的言論加上黃色底線,再於下方列出記者的評注。
對於《NPR》的即時事實查核作業,該台華盛頓新聞部數位主編Amita Kelly認為,整個計畫的真正優勢在於記者們的集體智慧。不同路線的記者會帶來辨識事實的不同專長,形成較單一記者更為強大的某種型態的「蜂巢思維」(hive mind)。相對的,此種集體作業的結晶亦吸引了對事實感到興趣的公眾,從手機使用該台事實查核網頁時間的長度來判斷,《NPR》的專家認為不少人係以手機瀏覽事實查核結果作為觀賞辯論時的第二螢幕。
儘管獲得不少肯定,《NPR》的查核作業仍遭致若干批評。除了自動化服務所提供的候選人辯論文字稿出現錯誤之外(後來已由人工校正),外界批評主要在於查核言論的選定。根據《NPR》公評人Elizabeth Jensen的統計,在74個做出評注的辯論陳述中,計有32個評注屬於脈絡說明,直接針對川普與希拉蕊言論進行事實查核者則分別是33與9個。
其中,大多數關於川普陳述的查核被裁定為錯誤,相對的,僅有少數希拉蕊的陳述被判定為錯誤。對此,Elizabeth Jensen認為,希拉蕊的辯論內容確實存在其它可資查核的陳述,但川普的言論亦然。「不可能事實查核所有候選人的陳述,雖然仍有其它的陳述可被查核,但整體而言,我認為《NPR》的團隊提供了有價值的服務,達成提供公民在11月做成投票決定時所需資訊的目標。」
其他重要的事實查核與不同看法
2016年的總統選舉並非美國即時事實查核的發端,在此之前,已有事實查核機構做了嘗試,例如由《坦帕灣時報》(Tampa Bay Times)所成立的《PolitiFact》,在2016美國總統選舉之前,已就歐巴馬總統發表2015年國情咨文進行過即時事實查核。不過,2016年的總統選舉毫無疑問是即時事實查核風起雲湧的時刻,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希拉蕊陣營甚至主動呼籲各界針對辯論進行事實查核。儘管如此,各界對於事實查核可能帶來的影響仍有不同看法。
有的人認為事實查核已經變成文化戰的一環,甚至懷疑其對選民認知具有澄清作用,但也有不少人支持事實查核。專研該議題的美國學者Lucas Graves即指出,事實查核的可能效用有三:讓閱讀事實查核者不再抱持錯誤信念,阻礙政治人物說謊,以及改變記者報導新聞的方式。
特別是在候選人辯論的場合,由於不同立場的選民都賦予關注,事實查核更有機會讓政治人物負責任的說話。有趣的是,不僅媒體或事實查核機構面臨即時事實查核的訴求,不少人還呼籲辯論會的主持人應該扮演即時查核的角色,直接在現場點明候選人的錯誤陳述,引發不少社會爭論,亦在主持人之間出現歧見。
台灣總統辯論會,即時事實查核大爆發!
2020的台灣總統大選雖然只舉行一次總統候選人辯論會(2019年12月29日),但即時性的事實查核卻如同美國2016總統選舉般的大爆發,包括《沃草》、《關鍵評論網》、《READr》、《公視P#新聞實驗室》、《環境資訊中心》等媒體都進行了即時查核,《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則是事實查核組織中唯一進行即時查核的單位,也是該機構首度針對政治人物言論所直接進行的事實查核。
《沃草》在辯論會當天採取線上查核,查核結果為「中國國民黨籍候選人韓國瑜錯5題,民進黨籍候選人蔡英文及親民黨籍候選人宋楚瑜則各錯1處。」之後,則以專題報導方式呈現更完整的查核結果,結果韓國瑜、蔡英文、宋楚瑜分別有18則、2則、6則錯誤。《沃草》除就辯論會進行即時性的事實查核之外,亦與《華視》合作,對辯論會之前舉辦的候選人首場政見發表會進行了線上即時事實查核,可以說是投入即時查核最為積極的單位。
圖4:《沃草》網站有關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事實查核報導的截圖。圖:胡元輝提供
圖5:《沃草》臉書有關總統候選人政見會事實查核結果的擷圖。
同樣針對政見會與辯論會都進行事實查核的尚有《公視P#新聞實驗室》、《環境資訊中心》與《關鍵評論網》等單位,這些單位與《沃草》、《華視》、《鏡週刊》、《中央社新聞學院》、《IThome》、《未來城市@天下》、《Right Plus多多益善研究站》等媒體或機構都參與了《READr》所發起籌組的「2020總統候選人事實查核計畫」,其中有六個單位參與了辯論會的即時事實查核,合計查核了45則陳述,並分別給予「含有錯誤訊息」、「片面事實」與「正確」等三種裁定。
圖6:《READr》發起的總統候選人辯論即時事實查核網頁擷圖。
網路媒體《關鍵評論網》在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的即時性事實查核作業上,一共查核了13則候選人的陳述,其中蔡英文部分的查核結果為1則含有錯誤訊息、3則正確,韓國瑜部分是4則含有錯誤訊息、2則片面事實。至於宋楚瑜部分,則是2則含有錯誤訊息、1則片面事實。
《環境資訊中心》則事實查核了與能源與環境有關的6則陳述,包括宋楚瑜的3則含有錯誤訊息,韓國瑜的1則含有錯誤訊息、1則片面事實,以及蔡英文的1則片面事實。《公視P#新聞實驗室》在團隊作業上則參與查核了3則韓國瑜含有錯誤訊息的陳述。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怎麼做呢?
相對於多個媒體的集體作業,《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則是組織了一個9人的事實查核團隊,除該中心的5人之外,另外特約了4位外部查核員。經過事前多番討論與演練之後,該團隊針對總統選舉辯論會一共即時查核了20則候選人的言論,其中涉及韓國瑜的陳述有13則,被裁定為錯誤、部分錯誤或片面事實者為9則;涉及蔡英文的查核為7則,其中屬於錯誤者為2則。不過,《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在辯論當天發布的查核報告僅18則,其後刪掉1則,增加3則,總數變為20則。
圖7:《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統候選人辯論會即時查核報告網頁擷圖。
對於此一首次進行的即時事實查核,《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指出,它們希望透過查核候選人的發言,驗證發言之事實依據,提供選民充分的資訊。但查核報告並不評價每位候選人之發言表現,而是將評價交由選民自行評斷。此外,該中心也強調,報告的查核結果不能簡化為個別候選人發言之「正確」與「錯誤」次數,每個錯誤並不等值,次數加總並無意義。
無論各界對即時事實查核有何評價,從事實查核結果被多家媒體轉載與討論的情形來看,似乎已有愈來愈多的選民開始注意,甚至熱切關注事實查核的資訊。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Facebook粉絲專頁關於辯論會查核報告的貼文分享數即超過2500次,粉專的按讚人數亦快速增加,辯論會舉辦前幾天(2019年12月24日),粉絲數為5萬人,到了2020年1月7日,也就是辯論會舉辦一週後,粉絲數即增加1萬,達到6萬人。
此一變化雖係多種因素綜合下的結果,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因為選舉議題的查核而益受民眾關注,應是不爭的事實。此種成長趨勢迄今未歇,2020年1月27日,亦即隔不到三週時間,粉絲數又已飛快突破8萬人。
台灣即時事實查核的開端:2018直轄市長選舉
2020總統選舉並非台灣即時事實查核的開端,2018年的直轄市長選舉,《沃草》即已初試啼聲。當時的作法是在台北市長、新北市長及高雄市長辯論會進行網路直播的同時,即時查核政治人物的言論是否符合事實。根據《沃草》專案負責人的說法,每次查核進行時,他們都會在網路同步公開「即時查核文件」,也會在辯論會結束後的隔天公開「逐字稿」,藉以提供民眾檢驗「fact check 真實性」及「公民協作 fact check」的可能,頗具創新精神。
繼《沃草》的先驅性實驗之後,一年之後的台灣總統選舉,針對候選人言論進行即時事實查核已不再是形單影隻,而且查核方式更為嚴謹與多元,相信對於台灣選舉政治的品質當有助益。他山之石可以借鑑,自我經驗的檢視與反思尤彌足珍貴。面對未來,即時事實查核至少要在查核方法論的鞏固、查核人力的齊備與查核結果的傳播上予以精進,方更能達成預期目標。
美國《NPR》政治記者Danielle Kurtzleben在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時曾如此評估事實查核的價值,「此次選舉儘管陰謀論與不信任漫天飛舞,但事實查核已經成為焦點。它不只是新聞業的一個次級類別,而且在純粹新聞之中也很突出。」事實查核能否成為台灣資訊生態中的重要地景,值得期待,更值得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