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代 事實查核與新聞學的對話
疫情時代 事實查核與新聞學的對話
記者馬麗昕/報導
全球爆發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事實查核組織迅速集結,組成COVID-19不實訊息防疫陣線,阻擋不實訊息的「傳播」,更是一場與瘟疫的搏擊。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召集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說,事實查核作為一種新社會運動實驗,周旋於新聞媒體、社群平台等不同的角色,轉化出新的新聞學意識。
胡元輝以〈轉化?歧出?抑或救贖?-事實查核新聞學的台灣實踐與反思〉為題,在10月16日政大傳播學院研討會「新冠病毒的傳播,與瘟疫競速搏擊」發表主題演講。他以COVID-19不實訊息在全球傳播的特質,帶出「事實查核新聞學」在台灣的實踐與挑戰。
圖1: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召集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胡元輝(左站立者)/攝影:楊健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是「新冠病毒事實聯盟」的促成者
胡元輝介紹,今年年初爆發COVID-19疫情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建議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IFCN),促成了全球事實查核聯盟成立「新冠病毒事實聯盟」。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由於地緣性、語言性等因素,成為這場防疫資訊戰的前哨站。
胡元輝說,早在台灣1月21日有第一個確診個案之前,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已處理過兩則跟新冠肺炎相關的不實訊息。第一則是1月2日,一媒體引述網路流傳影片報導,某一武漢直航台北航班有確診個案,事實查核中心破解此影片為不實影片,發布第一則跟新冠肺炎有關的查核報告。而在總統投票日的前一天1月10日,有另一則傳言宣稱台灣有確診案例,查核中心也迅速破解發布查核報告。之後,1月21日台灣有第一個確診個案之後,1月23日中國武漢封城,1月25日全球新冠病毒事實查核聯盟開始運作。
胡元輝說,根據「新冠病毒事實查核資料庫」統計,從1月底至今,全球查核組織共發布超過11,000篇COVID-19查核報告,其中,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發布超過200多篇的COVID-19查核報告。
不實訊息繞著地球跑
胡元輝說,比起其他種類不實訊息的傳播模式,COVID-19不實訊息更具有全球傳播的特質。同一則的不實訊息會以不同語言在各國流傳,「彷彿是一場沒有國界的資訊防疫戰」。
他舉例說明,例如其中一則不實訊息指出:「直升機將在上空盤旋,為的是要灑消毒劑消滅病毒」。這則訊息在台灣、南非、印度、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地流傳,並有多國查核組織發布查核報告,但巧妙的是,流傳在各國家的訊息中連「直升機型號」都一樣。另一則「國際化」的傳言指出:「只要閉氣10秒,就能測出肺部有沒有纖維化」,這則不實訊息,流傳國家更多更廣,包括台灣、南韓等,皆有發布查核報告。
圖2:閉氣十秒傳言傳播廣泛,圖為南韓《JTBC》查核團隊引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報告/查核中心擷圖
對於COVID-19不實訊息「去國界化」的特質,胡元輝教授引述《衝突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ies of Conflict)(ESOC)對COVID-19不實訊息的研究報告指出:「假訊息通常集中在特定區域與主題,但COVID-19不同,這似乎是第一次世界各地的假訊息和事實查核行為圍繞著一套共同的論述。」
事實查核是「新聞媒體失能」的轉化或救贖?
當「事實查核」概念在10年前被提起後,事實查核新聞學(Fact Checking Journalism)被視為思考傳統新聞學的全新角度,而事實查核新聞學的意涵為何?以及與傳統新聞學的差異,胡元輝教授以「事實查核」的起源脈絡、大眾影響、社會實踐分析傳統新聞學的轉變。
胡元輝提到,如果「事實查核」是一種新聞學,在過去的學術研究中,對於事實查核的起源脈絡,都圍繞著一個核心主題,那就是「新聞媒體」是否已經失能?如果新聞媒體可以做到澄清虛假、報導真實的功能,那事實查核並不會受到全球重視,發揮影響力。另外,國外許多研究也指出,「政治人物喜歡說謊」也成為事實查核起源的另一大原因。
從今年初疫情爆發以來,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中心(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今年4月曾針對六個國家(英國、美國、德國、西班牙、南韓、阿根廷)調查民眾對於疫情期間對新聞媒體的信任度。調查發現,有60%的受訪者認同媒體報導有助於大眾了解危機狀況。
圖3:路透新聞研究中心調查擷圖
胡元輝表示,從這份調查可看出,「新聞媒體的失能在碰到如COVID-19疫情的危機事件時,似乎重新恢復了民眾的信任」,但調查結論卻悲觀指出「媒體信任的光環亦可能是短暫的」。
胡元輝教授表示,當碰到緊急危機事件發生時,新聞媒體確實有可能取得民眾高度信任。因此,媒體在緊急時刻發揮應有的功能時,應該重新反思「事實查核」的價值為何。
專題演講的與談回應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徐美苓也提出另一觀點,當在思考「新聞失能」時,一定就是「不好」的嗎?過去也有調查研究指出,新聞可信度愈高,民眾的新聞素養可能更低,只追求社會對於新聞媒體的高度信任,可能會造成社會另一方面的「失能」問題,而是在「新聞失能」與「事實查核」的搖盪之間,摸索出一條新的新聞學之路。
圖4:與談回應人、政大傳播學院教授徐美苓(右)/攝影:楊健文
事實查核與媒體的探戈之舞
在全球的事實查核組織中,部分查核組織為非營利機構,另外有查核組織是由傳統新聞媒體設立事實查核團隊,如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Fact Check)、新聞通訊社《法新社》(AFP Fact Check)、南韓電視台《JTBC》Fact Check團隊。
胡元輝指出,部分事實查核並非以新聞媒體報導為查核對象,而關注政治人物的言論,以及網路上、社群平台流傳的「假訊息」,例如美國的查核組織《Politifact》是以政治人物的言論為主要查核對象。因此,NGO模式的事實查核組織與新聞媒體是互相刺激而非互相為敵,事實查核的結果可以刺激或協同媒體,相反地,媒體的報導,也可作為事實查核報告的養分。
「事實查核組織並非要取代新聞媒體」,胡元輝說。他提出,事實查核與新聞媒體之間各有其定位,新聞媒體中的「調查報導」,事實查核難以長期投入,事實查核是與「假訊息」競賽;但以新聞媒體中的「即時」新聞來說,事實查核組織就能補足在時間限制下的查證缺漏。
事實查核推動的新社會運動實驗
胡元輝說,事實查核方法論以「事實」為基礎,透明化為原則,消息來源攤在陽光下供民眾檢視,敘事結構是裁定,目的是希望促成社會改變。
胡元輝表示,回到台灣的事實查核經驗,在現在社群平台已成為假訊息的溫床之下,事實查核除了作為平台業者的查核機制第三方夥伴,更成為社群平台的壓力團體。此外,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自我期許成為政策倡議的專業組織與媒體素養的推動組織。希望在這樣的多方位角度經營下,在台灣形成一種新的社會運動實驗,啟蒙新的新聞學意識。
徐美苓表示,「傳統新聞學」在現今高度不確定性和高風險的社會中,或許並不再適用。「事實查核」最大的貢獻是作為啟蒙運動或社會運動,能夠改變媒體新聞學、新聞的定義及看新聞的方式,「我們應該往前走,不必過度懷舊走回過去看待新聞的方式,也不必害怕新聞的改變」。
參考資料
國際事實查核聯盟「新冠病毒事實查核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