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實訊息專家指出,在資訊高速流通的時代,面對網路上永無止境且誇張無理的健康類不實訊息,預先讓人熟悉這些不實訊息的套路與手法,讓人產生「心理抗體」,可能會比追溯查核謠言更為有效。
美國史丹佛大學網路觀測計畫(Stanford Internet Observatory)研究主任芮妮.迪雷斯塔(Renee Diresta)與Google Jigsaw的不實訊息研究團隊主管貝絲.戈登堡(Beth Goldberg)近日在《WIRED》撰文,探討「提前破解」(Prebunking)與「心理預防接種」(Psychological inoculation)的有效性與重要性。
迪雷斯塔與戈登堡表示,如「疫苗不自然」、「疫苗是生物武器」這一類的「套路」(Trope),長久以來在反疫苗的不實訊息中反覆出現,讓人們的批判性思考出現短路,使得毫無根據的說法逐漸聽起來熟悉且可信,最終達到操控人心的目的。
好消息是,包括劍橋大學在內的研究也證明,如果人們能事先熟悉不實訊息傳播者常使用的段子與策略,即使是透過30秒的短影片或是網路遊戲,都有助於日後更好的辨識出不實訊息。以下內容編譯自迪雷斯塔與戈登堡文章的文章〈提前破解健康類不實訊息的橋段可以阻止其傳播〉。
相同的橋段在反疫苗訊息中一再出現
迪雷斯塔與戈登堡解釋,在日常生活中,「套路」被廣泛用在電影、歌曲的敘事之中,作用是讓故事更容易理解與想像。例如當我們看到獨自在深夜荒野中開車的女主角車子突然拋錨,當女主角下車、走向路邊幽暗的樹叢,觀眾自然而然會聯想接下來可能會有什麼「壞事」發生。
反覆出現的情節讓人自然地產生連結與想像,而這樣的手法也被廣泛運用在不實訊息中。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經濟學家安娜.卡塔(Anna Kata)在2012年的研究,追蹤特定謠言套路反覆出現在反疫苗訊息的情況,例如「打疫苗會變成怪物」的論述可以追溯至1800年代,當時傳說接種牛痘天花疫苗的人會變成「半人半牛」;而在今日,類似的論述再度出現,只是變成了「mRNA疫苗會改變DNA」。儘管情節根據當下疫情有所改變,但基本上1801年跟2021年的說詞都是一樣的。
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與哈佛公衛學院日前發布的研究也指出,反新冠疫苗的不實訊息論述許多都是從過去反疫苗訊息重組而成,其中一些則帶著陰謀論。
如疫情爆發的前幾個月,「新冠病毒是生化武器」的說法席捲全球,而相關的說法在伊波拉、SARS等新型病毒爆發時也同樣出現。「疾病是生物武器」的橋段之所以容易被採信,是因為傳播者濫用「生物武器研究項目存在」的事實,將人們恐懼的未知狀況,簡化成了夾雜了一絲事實的解釋。
這些反覆被使用的橋段,也使得陰謀論論述能夠輕易在不同主題之間移轉。而且,相信某個陰謀論的人,往往也容易相信其他的陰謀論,因為這些陰謀論都共享類似的套路與敘事架構。
問題在於,如果我們過去曾經接觸過某個套路,未來如果再次看到該套路,就會比較容易認出該橋段。這種熟悉度會使我們用來評斷新資訊的批判性思考「短路」。更嚴重的是,「套路」很容易被用於簡化複雜議題,使得人們在手邊欠缺細節、沒有事實的情況下就逕行跳到結論,例如解釋疫苗起源。
先發制人注射不實訊息疫苗
所幸,儘管一些套路在不實訊息中極為普遍且一再出現,但也正因為,他們如此常見,讓人們得以預測哪些橋段會出現在未來的陰謀論之中,提前做好準備。
迪雷斯塔與戈登堡指出,在學術圈已被證明有顯著效果的是「心理預防接種」,方法就像疫苗一樣,透過先注入對身體無害的不實訊息論述,來形成心理抵抗力,以對抗未來生活可能接觸到的謠言攻勢。
公共衛生專家從1960年代就開始使用心理預防接種理論,來幫助人們辨識那些帶有誤導與欺騙性的香菸廣告,而這套理論也在近代慢慢被用於應對陰謀論。
2020年,劍橋大學、布里斯托爾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與Jigsaw合作,設計了5支「心理接種」動畫短片來分別呈現5種資訊操弄常見的手段,包括代罪羔羊、情緒性語言、推銷恐懼、假二分法等。他們也以影片進行了實驗,在看了心裡接種影片的受測者中,有85%的人事後可以偵測出不實訊息,比起看其他影片的對照組還要高出8.7%。
此外,劍橋的心理學家團隊也發展了「Bad News」、「GO VIRAL」等4個遊戲,讓玩家扮演成散播惡意不實訊息的幕後者,學習不實訊息與極端份子的手法,以知彼知己的方式來對抗未來可能遭遇的惡意謠言。研究團隊共在5個國家進行實驗,發現這些遊戲可以成功使人偵測到操弄人心的套路。
美國2020年曾有一部集合新冠不實訊息的謠言影片「Plandemic」,在社群平台有超過800萬次的瀏覽數,多個查核組織發布數則查核報告,來拆解這一則影片裡的謠言。這則病毒式傳播的謠言,可以拿來培養「心理抗體」,當未來再出現跟「Plandemic」相似的影片謠言或說法時,已經接受闢謠的民眾,就能看穿裡面換湯不換藥的橋段,不會輕易受到陰謀論影片而動搖。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劍橋研究也發現,雖然30秒的解說影片可以有效注射對抗不實訊息的疫苗,但「心理抗體」也容易被記憶淡忘,必須要不時施打「加強劑」來確保大腦可以對不實訊息免疫。
用提前破解 來打擊層出不窮的謠言
迪雷斯塔與戈登堡認為,在資訊快速流通的時代,預先接種「不實訊息疫苗」有許多好處,尤其是可以彌補事實查核的弱點。查核的速度很慢,當錯誤訊息已經在網路世界,每一分每一秒地熱傳,事實查核為求嚴謹查證,無法快速地發布準確。
此外,事實查核一次只能處理一個論述,無法自動衍伸或類推到其他論述;提前破解的作法則能更彈性地幫助人們即時應對生活中隨處的資訊操弄與宣傳。
事實查核工作的努力也常常因為查核的對象、主題等,而被種種指控、極化語言所抹黑、抹滅。但不實訊息中的橋段與手法與政治光譜無關,「提前破解」主要是教導人們如何看穿謠言裡的手法,可以在不批評任何人政治傾向與喜好的情況下進行;而且成功破解可以成為一個強大且美好的經驗。
推薦閱讀
〈【數位素養新點子】用手機遊戲玩查核 民眾接種「不實訊息疫苗」〉2021.01.28
參考資料
WIRED <‘Prebunking’ Health Misinformation Tropes Can Stop Their Spread> 2021.08.28
Inoculation Science <Short videos that inoculate against misinformation online>
Misinformation Review <Breaking Harmony Square: A game that "inoculates" against political misinformation> 2020.11.06
Misinformation Review <Prebunking interventions based on “inoculation” theory can reduce susceptibility to misinformation across cultures> 2020.02.03
首頁代表圖片:Unsplash/Diana Polek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