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打破同溫層拋開意識形態 與病毒共存的科學傳播解方
【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打破同溫層拋開意識形態 與病毒共存的科學傳播解方
【2022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打破同溫層拋開意識形態 與病毒共存的科學傳播解方
記者曾慧雯、陳偉婷/報導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在全球已奪走超過600萬性命,不只病毒流行威脅,四處流竄的假訊息也趁亂而出,如何抵擋不實訊息疫情、正確傳播科學知識,成事實查核組織的大挑戰。
專家們認為,面對來得又急又快的疫情,大量運用科學防疫,也有許多科學新知,而科學和醫學也有不確定性,在在增加闢謠難度。當議題喚醒「意識形態的巨人」,溝通更行困難。解決之道,民眾應多方涉獵、突破同溫層,多一些耐心、信任科學,且期盼「真正的專家」挺身而出,為傳遞真實資訊奮戰。
2022年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真相與勇氣的追擊之路」第三場主題講座「與病毒共存下的科學與闢謠」日前邀請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共同對話,探究疫情下科學傳播的挑戰和解方。
圖1:主題講座3「與病毒共存下的科學與闢謠」。由左至右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副總編審陳偉婷、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黃俊儒、台大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呂俊毅、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攝影:趙元彬
充滿未知與不確定的「灰色科學」 提高闢謠難度
黃俊儒是台灣科普教育重要推手,他簡報時分享,疫情下的事實查核難度高,尤其是當前「與病毒共存」時期,挑戰性更高,原因在於3個困境:1.何謂「與病毒共存」,科學概念有高度不確定性;2.假訊息發動者動機多元,可能出於善心,也可能是意在顛覆、見縫插針;3.訊息接收者有迫切需求,希望快速、簡單找到答案,透過認同對象尋求解答。
黃俊儒舉了一個日前他在多個群組都收到的傳言,一名醫師用篤定的態度直言「不可能與病毒共存」,並歸納幾個保命的具體做法,還舉出科學實證證明這些作法「有所本」。進一步檢索,發現有一個網站販售該醫師宣傳的東西,又剛好,該購物網就是這名醫師開設。這類型「有專業人士」、有「科學實證」、有「具體解方」,民眾樂於接收,查核組織是否需要努力揭穿,是充滿困難的選擇。
處理科學類傳言,最棘手的是「灰色的科學」。黃俊儒解釋,「科學」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經過長時間累積、驗證、大家認可的知識稱為「白色科學」;迷信、怪力亂神則為「黑色科學」,黑色科學不太造成誤信的困擾。但擺盪在黑白之間的「灰色科學」,充滿不確定性與未知,且常與社會文化、價值雜揉而複雜難解。
圖2:黃俊儒表示,社會性、價值性議題經常充滿未知與不確定,增加闢謠難度/攝影:趙元彬
他舉例說,洗手、戴口罩、居家隔離、保持社交距離等,屬於科學確定性高的防疫手段;網傳防疫偏方如維生素D、鋅、蜂膠、綠茶、漱口水、鹽水等,則屬於科學確定性低,但健康威脅性也低的方式。若使用科學去驗證這些偏方,通常得出的不外乎「正面但有條件」、「有些有效,有些無效」、「有點效果但無顯著差異」等三種結果。查核工作者這時要思考的是,哪些才需要闢謠?
闢謠也需兼顧民眾心理。黃俊儒說,科學知識浩瀚難懂, 一般民眾傾向接收簡單、輕鬆的資訊,也容易在同溫層中相互取暖。民眾可能聽到什麼就進行「動機推理」,自行推演對事情的判斷,這是造成誤解的源頭,尤其牽涉到意識形態、既得利益和陰謀論等,民眾可能自行「腦補」。
因此,闢謠時需考量「高馬效應」,也就是說,如果闢謠者用一種將軍跨坐馬背上、高高在上的姿態指正民眾時,反而可能激發民眾的反抗心理;若民眾發揮動機推理、同溫層很厚,更可能進一步引發「逆火效應」,故意跟正確作法、知識唱反調,反而讓闢謠的美意打折。
以疫苗的社會認同為例,黃俊儒說,民眾型塑認知時,腦中有各種巨人角力,包含知識、對社會觀察、對疫情的理解以及意識形態。台灣的狀況是,意識形態的巨人很大隻,只要它被喚醒,其他的巨人只能躺在旁邊。闢謠時若喚醒意識形態的巨人,效果也可能不理想。
黃俊儒近期的研究就發現,是否相信疫苗陰謀論,與教育程度、專業背景無關,而與政黨認同高度相關。
黃俊儒建議,闢謠應權衡傳言的威脅輕重,照顧大眾的心理需求,以謙虛、雙向的態度進行科學傳播,以免大眾心理反撲抵銷闢謠努力。同時要理解傳言的社會認同,避開政治極化、避免喚醒意識形態的巨人,應開發多元的說服方式。
圖3:黃俊儒提醒,闢謠同時應照顧大眾心理,謙虛地進行科學溝通/攝影:趙元彬
闢謠與暖心文兼具 ICU醫生推媒體識讀有訣竅
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長期關注媒體識讀、常熱心在粉專傳遞真實醫學知識,他的粉專在疫情期間爆紅,多則貼文觸及數百萬讀者。會如此吸引人,關鍵是陳志金溫暖、同理的行文風格,用白話文、深入淺出講解複雜議題,且他曾經歷SARS疫情,也是民眾願意相信他的原因。
陳志金分享,疫情以來,民眾應對防疫有很多疑惑,例如每天疫情幾萬人是不是很嚴重、感染了會不會有長期後遺症等,他會站在民眾的角度,提供真實數據和經驗,例如每天製圖告訴民眾,雖然有數萬案例,但有超過99.5%都是輕症,提供比例讓民眾權衡;也在網路上召集「康復者聯盟」,讓康復者現身說法,分享染疫後狀況,試著平撫民眾焦慮。
圖4:陳志金的臉書粉絲專頁除了闢謠,也分享鼓舞民眾的文章,溫暖許多人/攝影:趙元彬
對陳志金來說,假訊息、 醫療偏方的背後可能是民眾的無助,也可能是醫療環境不夠友善,沒有提供民眾足夠的安全感和溫暖。因此,面對疫情的闢謠,要提供民眾一個安心、可信任的空間,找正確的事情讓民眾做,讓他們不安的心有所依靠。此外,事實查核是後端的工作,民眾已經接受錯誤資訊,才要導正可能為時已晚,應著重「預應式」處理,提供識讀教學,讓民眾有意識產生懷疑、主動查證。
有些人好奇,陳志金身為醫師,為何要在粉專上張貼這類文章?為何不務正業?陳志金表示,2019年有一份台灣民眾的信任排名大調查,醫師是僅次於家人,最受民眾信任的對象(信任度為91.6%),正因為台灣民眾很相信醫師,所以他更要這麼做。如果有愈來愈多人可以提供正確資訊,民眾有所選擇和依循,或許一時之間仍可能誤信傳言,但久而久之的訓練後也可以改變。
圖5:陳志金表示,當不安、不信任、不易取得可靠資源時,民眾就容易去相信謠言/攝影:趙元彬
面對史無前例的大瘟疫 應多點耐心、信任科學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呂俊毅表示,新冠疫情的歷史之最有三,第一是疫情的散播範圍、散播速度、死亡人數都極度嚴重;第二是科學的大量應用,包括檢驗、疫苗、治療等,尤其開發疫苗動用的資源之多、速度之快,都是史無前例;第三是政府與民間經費及人力的全面動員。
呂俊毅說,以疫苗研發來說,過去mRNA技術原本想用來製藥,但屢因會誘發人體免疫反應而失敗;但剛好符合疫苗機轉,因此運用過去累積的技術,在短短一年內製成新冠疫苗。以往疫苗產製可能動輒10年以上,還會遇到很多困難,現在利用新科技「光速」前進,要如何期待一般人瞭解箇中奧秘?他上台大課程網搜尋,整個台大也僅有一門公衛學院的課程開設「疫苗學」,連專業人士都未必知道,民眾現在被疫情逼著學習,當想像「歪掉了」,就可能產生奇怪想法,謠言也就應運而生。
圖6:呂俊毅表示,開發疫苗動用的資源之多、速度之快,都是史無前例的/攝影:趙元彬
因此,呂俊毅認為,事實查核有其重要性,但難度也很高。台灣有政治對立的問題,難免有人想要趁亂見縫插針,必須即時提供正確資訊減少傷害。但講求科學實證的查核也會有侷限,如有「專業人士」站出來宣揚伊維菌素治療新冠且舉證歷歷,或前美國總統川普宣稱奎寧有效,民眾還是可能相信「傳說」,而不相信真正的專家。
在疫情之下,呂俊毅說,許多謠言相應而生,例如否認疫情、說新冠肺炎只是感冒,又或者相信偏方、猶豫是否施打疫苗,甚至把疫苗研發與圖利炒股、選舉掛勾。雖說「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問專家」,但專家在哪?民眾相信的「專家」真的是專家嗎?有「專家」要求疫苗緊急授權要開放「公投」決定,真的可以這樣嗎?
呂俊毅認為,防疫牽涉太多新知識,當社會對立嚴重、互信薄弱,任何意見或政策都有幾乎一半的人不假思索地反對。媒體也常放大、重複報導負面訊息,也讓本來不嚴重的事情變得嚴重。回到根本,還是要從加強教育著手。
呂俊毅在演講最後,引述作家卡謬名著《鼠疫 》的內容,就像對新冠疫情的「預言」。「當疾病悄悄增加,否認疫情的存在;封城之後,每個人都變成一座孤島;看不見盡頭的疫情,憤怒與仇恨隨之而生;對抗疫情的唯一方法:正直。」
他表示,面對全新的疫情,會擔心、害怕、無助都是合理的,但希望民眾能多一點耐心、信任科學,不要期待或誤信救世主,因為沒有人懂所有的事情。他提醒,面對傳言要記得反覆求證,即使是專家也有可能犯錯。此外,適當的事實查核與法律規範也是必須的。
圖7:呂俊毅表示,面對疫情會擔心、害怕、無助都是合理的,但希望民眾能多一點耐心、信任科學/攝影:趙元彬
醫院、大型學術機構及醫學會 應對抗謠言、承擔社會責任
面對疫情之下的陰謀論謠言,民眾該如何自保?很多傳言的來源是專業人士,例如具有醫師身分,民眾如何分辨其可信度?專家們都分享自己的看法。
陳志金建議,民眾可以先追蹤不同意識形態的醫師,試著打破自己的同溫層、拋開意識形態來看待科學。而面對醫師發表的意見時,則要查核這些醫師的專業背景為何?他講的是不是他本身專業的領域?
圖8:當網路傳言的來源是專業人士,民眾如何分辨其可信度?專家們各自分享看法/攝影:趙元彬
呂俊毅也說,真正的專家很少出來講話,因為他知道有不確定性,也許今天講明天就被打臉。然而,在疫情謠言滿天飛的此刻,專家應該要被動員,大醫院、大型學術機構、醫學會等組織,也應該勇於與謠言對抗,承擔起社會責任。
黃俊儒表示,近幾年有一些醫師願意在工作繁忙之餘做衛教,但也有其他具醫師身分的人在傳播謠言,若想要分辨誰值得信賴,民眾不妨根據對方說話的態度來判斷,專業正直的醫療人員不會劍拔弩張、不會語帶侵略,因科學的不確定性,專家講話也會有所保留,不會講得很篤定。
黃俊儒也說,台灣對科學本質的教育很欠缺,但科學事實不是平白從天而降,而是漫長的過程,媒體常僅呈現一瞬間。如何正確辨識可信專業資訊,背後還有漫漫長路,要從媒體教育和科學教育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