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理智清洗」錯誤、運用「真實三明治」策略:新聞媒體如何對抗假訊息
防止「理智清洗」錯誤、運用「真實三明治」策略:新聞媒體如何對抗假訊息
文/ 羅世宏(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因應社群媒體普及所帶來的虛假訊息狂潮,近期西方學界與傳播業界提出「理智清洗」(sanewashing)概念與「真實三明治」(Truth Sandwich)策略,分別代表自由媒體所面對之挑戰與對策。「理智清洗」意味著媒體在報導政治人物不合邏輯言論時,可能無意間予以過度「美化」或「正常化」;另一方面,「真實三明治」則提供一種新穎的事實查核策略,避免媒體在傳播真實資訊的同時,反而放大了錯誤訊息的影響力。
「理智清洗」:掩蓋不合理言論的隱性風險
波因特研究所(Poynter Institute)資深副總裁兼克雷格・紐馬克倫理與領導中心主席凱莉·麥克布萊德(Kelly McBride)將「理智清洗」一詞定義如下:「以某種方式包裝激進和無恥言論的行為,使它們看起來很正常」,用以描述媒體在報導政治人物(如川普)偏離邏輯的言論時,為了追求語言簡潔與結構流暢,無意中將其重新包裝成貌似合理的政策建議。這種現象不僅弱化了媒體對政治言論的批判,還可能誤導公眾,讓政治人物乖張荒謬的不負責言論變得更容易讓人接受。
比方說,川普選前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的演講中聲稱,關稅收入可以用來支付兒童保育的費用。然而,他的發言缺乏具體細節,且邏輯關聯性薄弱。但美聯社的報導標題卻是「川普建議關稅可解決兒童保育成本上升」,而《紐約時報》則聚焦於川普拋出的「效率委員會」議題,完全忽略其發言的荒謬性。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人困惑:為何媒體選擇無視政治人物言論中顯而易見的問題,並且將報導重點放在幾乎毫無可行性的政策提議?這正是「理智清洗」現象的核心問題——媒體在簡化政治語言時,疏於對其合理性進行必要審視。這種方式不僅掩蓋政治人物的不負責任行為,也造成公眾對政治語言失去應有的警覺。
此一現象凸顯媒體在應對政治言論時的結構性問題。面對新聞編輯壓力與截稿時間的記者,往往傾向於採用「有條理」的表述方式,即便原始言論毫無條理可言。正如《大西洋月刊》總編輯傑弗里·戈德伯格(Jeffrey Goldberg)所言,「我們感到自己的責任是讓事情有意義,但現實是,當今政治有時本身毫無意義可言。」
解決此一問題的關鍵在於,媒體需重新審視其報導流程,並在保持內容流暢性與揭露真相之間求得平衡。同時,應加強編輯團隊對政治語言的批判分析能力,確保報導既能揭露事實,又不掩蓋所引用消息來源言論的潛在問題。
「真實三明治」:事實查核的新模式
為了解決「理智清洗」現象帶來的報導偏誤,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提出「真實三明治」(Truth Sandwich)策略。此一策略是為了將虛假訊息夾在兩層真實訊息之間,以減少虛假訊息的擴大傳播效應,並幫助讀者快速掌握事實。具體來說,該策略包括三個步驟:首先,陳述真實訊息;接著,簡述錯誤訊息並指出其問題;最後,以重申真實訊息結尾。
圖一:「真實三明治」,截圖取自Futurehindsight網站。
「真實三明治」的核心理念在於框定讀者對錯誤資訊的認知,使真實訊息成為報導的主軸,避免過度放大虛假訊息。根據2023年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此一策略雖然在短期內未必能完全糾正閱聽眾的既有錯誤信念,但可顯著地提升他們對事實查核組織的信任程度。該研究也發現,「真實三明治」策略有助於減少讀者對事實查核的抵制,並且提升閱聽眾自主查核訊息真偽的能力與意願。
然而,「真實三明治」的應用也面臨挑戰。一方面,媒體需要在報導完整性與訊息簡潔性之間找到平衡。例如,當處理川普關於移民吃寵物的虛假訊息時,若過度闡述,可能加深公眾對移民群體的負面偏見;但若過於稀釋,則可能削弱事實查核的影響力。
此外,媒體在使用「真實三明治」策略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簡潔性與清晰度。過於冗長或專業化的表述可能降低讀者的理解與接受度。《華盛頓郵報》曾在處理川普的虛假宣稱時成功運用「真實三明治」,不僅拆解其不實言論,還在結尾處輔以數據重申真相,讓讀者更清晰地掌握事實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真實三明治」的應用不局限於政治報導,更可廣泛應用於氣候變遷、疫苗推廣等公共議題。例如,在處理化石燃料相關議題時,若僅反駁支持化石燃料的言論,可能適得其反。得獎作家克里斯塔・阿文帕托(Christa Avampato)指出,將潔淨能源的益處作為報導的開場與結尾,不僅能強化正確資訊的傳播,也能避免不實言論的擴散。
這也呼應喬治・萊考夫在《別想那隻大象!》一書中的提示。他認為,人類的認知依賴既有的框架,而非單純理性地根據事實作判斷,這導致新資訊若與既有框架不符,常被忽視甚至反駁。書中進一步指出,單純反駁錯誤訊息或使用對方的語言框架,可能適得其反,應該重建屬於自己的問題框架。透過這種方式,資訊傳遞不僅能更具說服力,也能有效應對錯誤資訊的影響。
綜上所述,「真實三明治」為新聞媒體提供一種有效因應虛假訊息的途徑。媒體應根據閱聽眾特性與議題需求優化報導結構,提昇表達的清晰度與說服力,確保在傳播真實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為報導時覆述虛假訊息而擴大其負面影響。
優質媒體強化事實查核能量
為了對抗日趨氾濫的虛假訊息,知名國際媒體如美聯社(AP)、法新社(AFP)、路透社(Reuters)與英國廣播公司(BBC)近年來紛紛建立專門的事實查核部門,以提升報導的正確性與可信度。
美聯社於2016年推出AP Fact Check系列,聚焦於查證政治人物言論和社會流傳的錯誤資訊,並於2018年在Twitter(現稱X)上啟用@APFactCheck帳號,以利於傳播其查核報告。
法新社於2017年底成立事實查核部門,並且成為Facebook第三方事實查核計畫的合作夥伴之一。AFP Fact Check目前在全球超過30個國家運作,提供多語言的事實查核服務,包括英文、法文、中文等,以對抗社交媒體上快速擴散的虛假訊息。
路透社於2020年2月加入Facebook的第三方事實查核計畫,推出Reuters Fact Check。該計畫最初專注於美國的英語與西班牙語內容,後來拓展至以色列、伊拉克及墨西哥等地區,主要針對用戶生成的圖像、影片及標題進行查證,為全球閱聽眾提供正確的事實查核報告。
BBC在2023年成立BBC Verify部門,集結約60位記者,專注於查證、揭露虛假訊息及深入調查。BBC Verify的前身是2017年成立的Reality Check部門,現已擴展至更全面的多媒體平台運作,強調透明性與新聞信任。
這些媒體機構的事實查核部門,不僅因應虛假訊息問題,也為新聞業樹立更高的專業標準,成為全球事實查核領域的重要參與者。
媒體面對虛假訊息的多重挑戰
虛假訊息的傳播速度與技術複雜性持續增長,從深偽(deep fake)技術的進展到社交媒體的演算法推薦系統,持續地影響公眾的資訊消費行為與社會認知。
《金融時報策略》(FT Strategies)顧問阿德里安娜·懷特利(Adriana Whiteley)指出,虛假訊息的影響不限於誤導個人,更可能破壞新聞業的整體公信力。新聞媒體若未能迅速應對,不僅會損害自身的信譽,還可能進一步助長陰謀論的擴散。因此,她建議媒體應採取多層次策略來應對這些挑戰,包括:
l 透明化報導流程:讓閱聽眾清楚理解新聞決策背後的邏輯,增強對媒體的信任。
l 跨機構/組織合作:建立全球性的事實查核聯盟,共同打擊虛假訊息的傳播。
l 推動數位素養教育:透過互動式內容(如遊戲化學習)幫助閱聽眾提升資訊辨識能力。
圖二:截圖取自FT Strategies 網站
同時,媒體需重新審視自身的標題與語言選擇,以避免虛假訊息的擴散。例如,避免將未經查證屬實的說法直接置於標題中,並優先突出經過事實查核的真實訊息。
迎接挑戰,重塑媒體信任
面對「理智清洗」與虛假訊息的雙重挑戰,媒體既是資訊傳遞者,也是民主社會的守護者。「真實三明治」策略提供一種平衡報導完整性與訊息清晰度的創新方法,但其成功實施需要靈活應對不同語境與閱聽眾需求。同時,媒體需重新審視自身的報導方式,避免簡化或美化偏離邏輯的政治言論,並在資訊框架中優先凸顯事實。
未來的資訊挑戰將更加複雜,媒體需要積極採用技術創新來應對。這包括引入能夠識別虛假訊息的人工智慧(AI)工具,以及強化數位內容的查核流程。此外,應透過國際合作與社會協作,共同建立更健全的資訊生態系統,確保真實訊息的有效傳播。
最終,媒體的使命在於引導公眾穿越資訊汪洋,直抵真相的彼岸。在資訊洪流愈發洶湧的時代,媒體只有堅守誠信與責任,才能成為公眾近用真實可靠資訊的燈塔,成為維護民主制度穩定與發展的中流砥柱。
–
本專欄匯聚名家觀點以饗讀者,其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延伸閱讀
【名家專欄】散播虛假資訊、影響公眾認知:以國家力量進行的訊息操弄
【名家專欄】製造暴動:虛假訊息與英國反移民街頭動亂
【名家專欄】政治語言與事實查核:2024年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