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事實查核】預印本的好與壞
【科學與事實查核】預印本的好與壞
科學類的傳言也是查核中心常遇到的主題,而「預印本研究」即是科學類傳言常運用的「素材」之一。
究竟預印本是什麼呢?查小喵帶你來認識。
📍預印本是什麼?
預印本(preprint)是科學研究的完整草稿,尚未經過同儕審查,也未被學術期刊正式接受。
📍同儕審查是什麼?
同儕審查(peer review)是預印本與正式研究的最關鍵的差別。研究論文在正式被學術期刊接受前,會經過多名評審審查(通常是匿名審查),以確保該研究達到學術界認可的標準。而越頂尖的期刊,審查過程會越嚴肅、越講究,其所刊登的研究,也會被學術界認為證據力較強、研究品質較佳。
📍預印本的作用是什麼?讀預印本該注意什麼?
公開預印本可幫助研究發現廣傳,並確認研究發現的先後順序。也有許多作者會在投稿期刊前或投稿期間,公開預印本以接收更多意見,作為修改論文的參考。
也因此,預印本是可修改的。許多資料庫都會在預印本研究的頁面上加註說明,提醒讀者,不應將預印本視為已被權威認可的定論,如果是醫學相關的預印本研究,其所提出的醫學建議也不適合當作醫療指引,不具臨床運用價值。
📍疫情期間,大量新冠研究的預印本出現
新冠疫情改變了科學研究報告出版,而「預印本數量大幅增加」是《自然》期刊觀察到的重大改變之一。
2020年間,有超過3萬篇的新冠研究預印本問世,占新冠研究報告總數的17%至30%(隨不同資料庫而異)。以論文預印網站bioRxiv與medRxiv來說,在疫情的前十個月,這兩個網站共收到超過1萬篇報告;相較之下,在2015至2016年間的茲卡病毒期間,bioRxic只收到78篇預印本。
📍預印本的兩難
疫情期間,一些品質欠佳的預印本被有心人士用來傳播,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曾查證多則涉及預印本的查核報告,如「印度科學家證實並冠病毒是中國人工合成的生化武器」、「尼古丁可能有助降低新冠感染風險」、「研究指美國才是新冠源頭」等傳言。
「疫情前,對於低品質科學預先發布,我比較沒那麼擔心;但現在,每天都有人在讀這些預印本,媒體也在以比2020年前還要快很多的速度在報導他們。」哈佛醫學院計算傳染學家邁姆納.馬贊得(Maimuna Majumder)說,「這代表一旦『惡科學』發布,且如果夠聳動的話,就會快速改變某個特定主題的論述。」
但另一方面,預印本也讓新資訊更快被看見,尤其疫情期間,醫生們需要最新資訊來進行攸關生命的重要決定,而科學研究的審查動輒半年起跳。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總編輯艾瑞克.羅賓(Eric Rubin)舉例,疫情初期,關於低劑量類固醇地塞米松可能減低新冠病患死亡率的發現,最早就是出現在預印本報告。
「若在過去,這個研究會在8個月後才刊登在新英格蘭期刊上。」羅賓表示,但預印本的機制使其有機會早點讓醫生們得知這個救命資訊。
📍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預印本不代表品質不佳,而經過同儕審查的研究報告,也不是品質保證。
已有多篇研究方法不嚴謹或解讀有誤的研究,為惡名昭彰的新冠謠言推波助瀾:如5G技術可以傳染新冠病毒、疫苗造成死亡、封城無效、戴口罩對人體有害等。得出這些結論的研究報告都曾通過同儕審查,儘管之後都因為其研究瑕疵被撤回,但已經在網路與真實世界造成災難。
📖相關閱讀
📌低品質的「科學」研究 為新冠疫苗謠言加油添火
https://tfc-taiwan.org.tw/articles/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