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媒體外電「研究:每天喝逾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症風險」、「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
【部分錯誤】媒體外電「研究:每天喝逾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症風險」、「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0/18版】
一、媒體外電報導的研究是針對酒精,並不是針對啤酒或其它酒類,不宜將「酒精」直接換算成「啤酒」。研究結果並無指出一天喝超過1公升啤酒可預防失智,該研究也沒有任何鼓勵飲酒的建議。
二、專家指出,該研究發現適度飲酒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關連,但此關連仍有爭議。酒精過量對大腦有潛在風險,且過度飲酒也是失智風險因子。
三、預防失智症,專家建議以健康生活型態,如控制血糖、血壓和體重、預防頭部外傷、戒菸、避免飲酒過量、運動、維持社交活動,和預防頭部外傷來預防。
媒體外電報導稱研究指出適量飲酒者失智風險較低為正確,但該研究並無針對特定酒類評估失智風險,不宜將酒精直接換算成啤酒。報導過度推論研究結果,因此,為「部分錯誤」。
背景
2022年9月27日起,有媒體外電報導標題稱:「研究:每天喝逾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症風險」、「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
報導內容指出:「喝啤酒居然能防癡呆!澳洲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適量的飲酒能夠有效降低失智症的發生機率,研究人員指出,適量的酒精可以減少大腦斑塊的形成,而大腦斑塊正是失智症的病徵之一。」
圖1:媒體外電擷圖。
圖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外電報導指稱的研究為何?研究是否指稱「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
外電報導所引用的醫學研究為何?
以關鍵字「UNSW beer Dementia」等關鍵字檢索,可找到2022年8月22日發表於醫學期刊《成癮》( Addiction) 的研究〈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cohol use and dementia in adults aged more than 60 years: a combin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individual-participant data from 15 international studies〉。
此研究的作者露薏絲‧毛頓(Louise Mewton)是新南威爾斯大學健康大腦老化中心(Centre for Healthy Brain Ageing,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的資深研究員,而《成癮》是由成癮研究學會(Th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Addiction)出版的期刊。
此研究的內容為何?結果及其研究限制為何?
查核中心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國泰老人醫學中心主任黃柏堯、基隆長庚醫院實證醫學中心主任邵時傑,與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醫師徐文俊,協助檢視此研究。
(一)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說明,該篇研究是透過15項流行病學的前瞻性世代研究,主要是想調查來自低、中所得國家在攝取酒精與失智症之間的關聯性。研究解讀有諸多限制,無法評估不同的酒精飲料種類(如:烈酒、葡萄酒、啤酒),也無法釐清飲酒頻率的影響。
研究主要的發現是,不喝酒(Abstinence from alcohol)可能與增加失智症的風險有關,並且在目前會喝酒的族群上發現,沒有證據表明晚年飲酒與失智風險有關。不過該研究目前並沒有提出針對重度飲酒者或酒精使用疾患(heavier drinking or alcohol use disorder)與失智症風險有關的證據。
研究也提到,雖然有研究顯示不喝酒可能與更高的失智風險有關,但這之間的關聯性仍具相當大的爭議;在其他的研究證據中也顯示,動物實驗也發現重度酒精使用會引起神經毒性,低劑量的酒精使用則具有保護作用。
作者也提到此研究可能存在「生病的戒菸者效應(sick-quitter effect)」。通常不喝酒的人是因為健康狀況而不喝酒,但這種健康狀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由酒精引起的,這意味著在一些研究中,喝少量酒精的人通常比不喝酒的人更健康,這即為「生病的戒菸者效應」。同樣,從未喝過酒的人群有時會因潛在的健康狀況而無法飲酒。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同時說明,這篇研究並沒有任何鼓勵飲酒或類似的建議,這篇研究並引用刺胳針委員會在2020年的報告說,過度飲酒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並建議每周的飲酒量避免超過21個單位(1個酒精單位=10毫升或8克的純酒精)。同時也有大量的研究證據支持「乙醇對大腦有神經毒性的影響」,2018年的一篇法國全國醫院住院回顧性世代研究的結果顯示,「酒精使用疾患」(alcohol use disorders)是失智症的主要風險因子,尤其與發生「早發性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更大。
(二)邵時傑協助檢視研究後表示,本篇研究出處來自露薏絲‧毛頓(Louise Mewton)等人於2022年發表於《Addition》期刊的研究論文。該篇研究整理15個大型前瞻性世代研究後,發現不喝酒的族群可能會增加失智症發生風險。對於喝酒的族群,適度飲酒(40公克 / 每天)與降低失智症發生的風險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本篇研究族群平均約為71歲,因此結果是否可推論不同年齡層仍有待驗證。
此外,邵時傑說,研究內關於喝酒的細節,如每週喝酒頻次、酒類品項 (如紅酒或啤酒) 等均不清楚,也可能影響結果推論的可信度。最後,納入研究的族群可能有健康存活者的偏差 (即只有健康存活的老年人才有可能被研究後續觀察失智症),導致喝酒的好處被明顯高估。
外電報導稱「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報導描述是否與研究相符?
(一)徐文俊表示,原本的研究論文裡根本沒提到啤酒,只有提及攝取酒精總量(每天25~44.9克),所謂「每天喝一公升啤酒」應該是媒體自行換算。
徐文俊也提醒,由於基因緣故,亞洲人對於酒精的代謝能力普遍比歐美人差,因此這份研究的結論不見得能推到亞洲人身上。
徐文俊表示,這份研究也強調,此研究不應成為鼓勵飲酒的原因。因酒精中毒是一種腦部的疾病,因此對大腦來說,飲酒仍是危險因素。
(二)黃柏堯表示,這篇研究主旨是探討酒精與失智症的關係,過往認為過度喝酒跟失智症有關,但這篇研究整理多國研究後發現「適量喝酒與增加失智症風險沒有明顯關係」,但沒有講到喝酒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與媒體報導所稱「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並不相同。
此外,這篇研究是針對「酒精」,而非啤酒或其它酒類,畢竟每種酒類成份不同,媒體報導不宜直接將研究結論推論到啤酒。
黃柏堯進一步說,要注意的是,這篇研究是針對60歲以上的老人,且這篇研究也提到了研究限制,包括研究無法反映國情因素、喝的酒種類的不同等等,且每種酒的酒精濃度不同、成份不同,不同種族對酒精的耐受性可成有差異,因此在解讀研究結論時,應將這些因素考量在內。
(三)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該研究的結論並不是「喝酒會降低失智症的風險」,而是研究發現「與喝酒組相比,不喝酒組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相對較高」。研究有諸多研究限制,包括健康存活者偏差、飲酒程度採自我評估報告......等等。該研究也不建議不喝酒的人開始飲酒。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說,研究結論是「不喝酒可能與增加失智症的風險有關」,並沒有說明「每天喝1公升啤酒可降低失智風險」或類似的結論,另外研究中並沒有提及任何實驗或資料蒐集與「大腦斑塊」有關。
綜合以上,網傳外電所報導的研究發現,喝酒跟失智症風險提升沒有關係,但研究也指出喝酒對失智症來說沒有預防作用,且並非針對啤酒預防失智進行研究,研究並無啤酒可預防失智等內容,傳言自行將研究結果換算為啤酒。
此外,研究有諸多限制,包含飲酒程度採自我評估、對於飲酒頻率、飲酒種類並無說明,可能影響結果可信度。
爭議點二、啤酒與失智症的相關研究為何?
查核中心在1184查核報告中曾查證啤酒與失智症的相關議題,並採訪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
蔡睿蘋表示,近年來確實有研究認為,啤酒花所含的黃腐醇及成熟苦味酸(MHBA),對改善認知功能有幫助,但以上述研究的MHBA數值換算成啤酒,約每個人每週要喝7罐啤酒,才可達到研究的建議量。
蔡睿蘋也表示,一般認為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地中海飲食,僅建議可飲用適量的葡萄酒,並沒有建議可喝啤酒;且一般認為應減少飲酒,因酒精會影響維生素B1吸收,會讓記憶不好、增加腦病變風險。
黃淑惠表示,啤酒花確實含有抗氧化性強的營養素,但因酒精本身也會提高氧化壓力,對身體有所傷害,因此,有日本啤酒業者是研發含有啤酒花萃取物的無酒精飲料,而不是鼓勵喝啤酒就可預防失智症。
綜合以上,啤酒花雖有改善認知的成分,但啤酒不只啤酒花,也同時含有酒精,因此,並不建議喝啤酒來預防失智。
爭議點三、如何預防失智症,專家建議如下:
邵時傑說,有鑑於失智症是重要的公衛問題,目前還是建議以健康生活型態,如控制血糖、血壓和體重、預防頭部外傷、戒菸、避免飲酒過量、運動、維持社交活動,和預防頭部外傷來預防失智症。
徐文俊表示,目前醫界公認透過「三動」,也就是動腦、運動、社會互動,有助於積極預防失智、減少腦部的退化,另外,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避免頭部外傷,也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0/18版】
一、媒體外電報導的研究是針對酒精,並不是針對啤酒或其它酒類,不宜將「酒精」直接換算成「啤酒」。研究結果並無指出一天喝超過1公升啤酒可預防失智,該研究也沒有任何鼓勵飲酒的建議。
二、專家指出,該研究發現適度飲酒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關連,但此關連仍有爭議。酒精過量對大腦有潛在風險,且過度飲酒也是失智風險因子。
三、預防失智症,專家建議以健康生活型態,如控制血糖、血壓和體重、預防頭部外傷、戒菸、避免飲酒過量、運動、維持社交活動,和預防頭部外傷來預防。
媒體外電報導稱研究指出適量飲酒者失智風險較低為正確,但該研究並無針對特定酒類評估失智風險,不宜將酒精直接換算成啤酒。報導過度推論研究結果,因此,為「部分錯誤」。
補充資料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檢視此研究並協助解讀,完整說明如下:
(一)該篇研究是透過15項流行病學的前瞻性世代研究(prospective epidemiological cohort studies),主要是想調查來自低、中所得國家在攝取酒精與失智症(alcohol–dementia relationship)之間的關聯性。研究主要的發現是,不喝酒(Abstinence from alcohol)可能與增加失智症(all-cause dementia)的風險有關,並且在當前飲酒者(current drinkers)上發現,沒有證據(no consistent evidence)表明晚年(later life)飲酒會與失智的風險有關。該研究目前並沒有針對重度飲酒者或酒精使用疾患(heavier drinking or alcohol use disorder)與失智症風險有關的研究證據。
所謂酒精使用疾患(AUD)的特徵為儘管造成不良的社會、職業或健康後果,卻仍無法停止或控制飲酒的一種疾病。AUD被視為一種腦部疾病,可以是輕度、中度或重度。
15項研究數據取樣來自六大洲國家:美國、剛果共和國、法國、瑞典、希臘、南韓、德國、荷蘭、澳洲、巴西、澳洲、西班牙各國的多個城市,取樣的時間跨度從最早1975年開始的美國麻州弗雷明漢鎮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1975-2015),到最新的數據蒐集截至2018年的研究:希臘(2009-2018)、南韓(2009-2018)、荷蘭(1993-2018),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各個調查研究的開始年份、持續時間(follow-up durations)、評估次數與使用的失智症診斷標準(Criteria for dementia diagnosis)等條件都有所不同,所以這篇「整合分析」類型(combined analysis)的研究使用許多流行病學的統計與分析方法做校正。
15項研究中樣本數共33,532人,最終被納入分析的研究樣本數共24,478人,平均年齡為71.8歲,年齡範圍從60歲到102歲,調查當下仍為飲酒者共有13,269人(54.2%)。
研究將飲酒量加以換算成「單日乙醇攝取量」(克/天),並且將條件分為:目前不喝酒(no current alcohol use)、偶爾飲酒(小於1.3克/天)、輕至中度飲酒(1.3-24.9克/天)、中度至重度飲酒(25-44.9克/天)和重度飲酒(大於45克/天)。其中的11個研究因為有歷史飲酒紀錄,所以在這11個研究可以再把不喝酒組(current abstaining)分為:之前飲酒者(former drinkers,超過12個月不喝酒)與終生不喝酒組(life-time abstainers,從未喝過酒)。
研究中也提到,雖然不喝酒可能與更高的失智風險有關,但這之間的關聯性仍具相當大的爭議(considerable debate);在其他的研究證據中也顯示,動物實驗也發現重度酒精使用會引起神經毒性,低劑量的酒精使用則具有保護作用]。
研究並沒有任何鼓勵飲酒或類似的建議,研究報告中有提到,刺胳針委員會在2020年的「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報告中說明,過度飲酒會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並建議每周的飲酒量避免超過21個單位(1個酒精單位=10毫升或8克的純酒精)。同時也有大量的研究證據支持「乙醇對大腦有神經毒性的影響」,2018年的一篇法國全國醫院住院回顧性世代研究的結果顯示,「酒精使用疾患」(alcohol use disorders)是失智症的主要風險因子,尤其與發生「早發性失智症」風險的關聯更大。
作者在研究限制中也提到,研究利用自我報告來評估飲酒量的狀況很容易被低估,並且也無法排除有「倖存者偏誤」的可能;另外,這篇研究無法評估不同的酒精飲料種類(如:烈酒、葡萄酒、啤酒),因為不同的酒類與其他的人口社會特徵,可能具有高度重疊性;最後,雖然飲酒頻率可能是失智症風險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此研究也無法判別飲酒頻率的關係。
此外,作者也提到此研究可能存在「生病的戒菸者效應(sick-quitter effect)」。通常不喝酒的人是因為健康狀況而不喝酒,但這種健康狀況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由酒精引起的,這意味著在一些研究中,喝少量酒精的人通常比不喝酒的人更健康,這即為「生病的戒菸者效應」。同樣,從未喝過酒的人群有時會因潛在的健康狀況而無法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