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找出圖片裡的人臉,可以測試有沒有失智」?
【錯誤】網傳「找出圖片裡的人臉,可以測試有沒有失智」?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2/28版】
一、失智症醫師表示,失智症的定義是「認知功能退步,造成生活能力退步」,網傳辨識人臉圖片頂多用以測試認知,並沒有提供生活能力的資訊,因此無法檢測是否失智症。
二、心理學者表示,雖然人類天生具備辨認人臉的能力,容易辨別人臉,也容易看什麼都像人臉,但能否找出隱藏在圖片裡的全部人臉,並不能用來檢測失智的方法;能看到多少人臉也與年紀無關。
網傳方法無法檢測是否有失智症,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近期流傳一個網頁連結,點開為聲稱可以靠「辨識圖片裡有幾張人臉」來檢測失智的網頁,並搭配文字訊息指稱:
「老年痴呆測試:六題全錯的,請自覺要準備去看醫生囉!」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網傳「辨識圖片裡有幾張人臉可檢測失智」,是真的嗎?專家看法為何?
(一)查核中心採訪桃園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醫師徐文俊。徐文俊表示,網傳測驗無法用來測試是否失智。
徐文俊表示,網路上流傳這類找圖形、找數字的測驗,特色是用來測試認知功能,但認知功能減退的原因很多,不一定是失智症造成的。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失智,失智者有可能在做這類測驗時出現退步現象,但並沒有正式研究報告提供測試的效益研究,包括信度(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與效度(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或真實性)。更何況,此類測驗也會受到視力影響(譬如黃斑部病變),貿然稱之為失智症篩檢工具,恐徒增困擾。
徐文俊說,更重要的一點是,失智症的定義是「認知功能退步,造成生活能力的退步」,但這類測驗並沒有提供生活能力的資訊,當然也無法做為檢測失智症的依據。
(二)查核中心採訪研究專長為「臉孔與物體辨識」的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教授龔俊嘉。龔俊嘉表示,人類天生具有「人臉偏好」,容易辨別人臉,也容易看什麼都像人臉,但能否找出網傳圖片裡所有的人臉,並不能用來檢測失智。
龔俊嘉表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比起類似人臉的圖案,新生兒更偏好觀看真正的人臉,因為嬰兒要確認誰才是照顧者,可見人類與生俱來臉孔辨識能力。
龔俊嘉說明,只要物體呈現2(雙眼)、1(鼻子)、1(嘴巴)的排列組合,就會容易看成人臉,這就是「幻想性視錯覺(pareidolia)」,也就是「凡物皆像臉」,例如人們會在火星地表上看到一張臉,或是某些圖案會故意設計成像是人臉。
龔俊嘉表示,大多數人都具備辨識人臉的能力,但要找出隱藏在圖片裡的所有人臉則需要花費心力與時間,無論是年輕人或高齡者,都有可能無法全部找到,他自己曾在課堂上測試大學生,也並非所有人都能找到。
龔俊嘉指出,臉孔辨識的確有可能拿來作為老年人認知能力的分測驗面向之一,但認知還包括記憶、物體辨識、方向感等諸多面向,不是只有人臉辨識。
綜合以上,專家表示,雖然人類天生具備辨認人臉的能力,但不代表每個人都能找出隱藏在圖案裡的全部人臉。此外,失智症的定義是「認知功能退步,造成生活能力的退步」,網傳辨識人臉圖片頂多是測試認知,並沒有提供生活能力的資訊,因此無法做為失智症檢測依據。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2/28版】
一、失智症醫師表示,失智症的定義是「認知功能退步,造成生活能力退步」,網傳辨識人臉圖片頂多用以測試認知,並沒有提供生活能力的資訊,因此無法檢測是否失智症。
二、心理學者表示,雖然人類天生具備辨認人臉的能力,容易辨別人臉,也容易看什麼都像人臉,但能否找出隱藏在圖片裡的全部人臉,並不能用來檢測失智的方法;能看到多少人臉也與年紀無關。
網傳方法無法檢測是否有失智症,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查核中心在「第1841號查核報告」裡曾經請教徐文俊失智症篩檢相關問題。他表示,在失智症篩檢中,與圖形相關且有實證研究支持的檢測是「畫時鐘」,可以測試患者對事實及圖像的辨識能力,因為要正確畫出時鐘,需要常識、空間規劃能力、數字能力、時間辨識能力等,才能標示正確。一般而言,失智症患者畫時鐘的分數會低於正常人,並不會用網傳的圖片來檢測。畫時鐘測驗有完整信度與效度研究,是臨床常用的篩檢工具。
徐文俊提醒,由於失智症篩檢與檢測工具是診斷失智症的重要依據,切勿拿來做為訓練自己的認知功能,以免有需要檢測時,無法測出正確的失智症程度,亦即拿篩檢與檢測工具來訓練後,測驗分數大幅進步,類似學生考試作弊,實際上造成診斷延誤,對預防失智症卻沒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