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變造】網傳影片「鳥媽媽為孩子遮風擋雨,母愛真偉大」?

【影像變造】網傳影片「鳥媽媽為孩子遮風擋雨,母愛真偉大」?

事實查核報告#3385
【影像變造】網傳影片「鳥媽媽為孩子遮風擋雨,母愛真偉大」?
發布日期/2024年12月17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12/17版】

近日網路流傳「鳥媽媽為孩子遮風擋雨」影片,這是由AI生成,並非真實鳥類影像。

一、查核中心利用AI生成圖片檢測工具「Hive Moderation」檢測,發現網傳影片有極高機率為AI生成。

二、鳥類專家表示,親鳥多多少少都會幫雛鳥擋雨,但遮擋的動作不會像網傳影片這麼明顯,翅膀也不會舉這麼高。

專家指出,網傳影片還出現許多不合理處,例如影片裡的鳥類並非真實存在、鳥類未必都在樹上築巢、鳥巢型態過於單一、背景環境不自然等。據此可判斷,網傳影片並非真正鳥類影像。

因此,傳言為「影像變造」的錯誤訊息。

背景

近日社群平台流傳多個版本的影片,內容均為親鳥為巢內雛鳥擋雨,並搭配文字訊息稱「鳥媽媽為孩子遮風擋雨,母愛真偉大」。


圖1-4: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網傳影片是真的嗎?

網傳影片為AI生成

查核中心檢視網傳影片,可發現內容出現多處破綻,例如影片背景大雨滂沱,親鳥雖在擋雨,但雨滴未落在親鳥羽毛上;巢裡的幼鳥原本是2隻,一瞬間變成3隻,接著又變回2隻,明顯不合理。

查核中心利用AI生成圖片檢測工具「Hive Moderation」檢測,發現網傳多個版本的影片均有超過99%的高機率為AI生成。

圖5-8:利用「Hive Moderation」檢測發現網傳影片有極高機率為AI生成(紅框為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所加)

網傳影片親鳥護幼姿勢、鳥巢樣態、背景均不自然

查核中心請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秘書長呂翊維協助檢視網傳影片。呂翊維表示,網傳影片都是AI生成的,並非真正鳥類畫面。

他說明,親鳥多多少少都會幫雛鳥擋雨,但遮擋的動作不會這麼明顯,翅膀也不會舉這麼高。網傳影片出現許多不合理處,例如親鳥保護雛鳥時的姿態與實際不符,以樹棲巢位來說,親鳥通常不會站著(除非幼鳥太大或太多隻),而是坐著直接用身體及翅膀覆蓋幼雛,因此並不容易觀察到。

呂翊維也指出,鳥巢的型態多樣性很高,網傳影片卻都用樹棲鳥類的某一種巢套用在所有的鳥身上,這是不正確的。例如鸚鵡住在樹洞,孔雀則在地面築巢,並非像網傳影片的鳥巢都在樹枝上。另外還有一些版本的影片,鳥與巢的型態均不存在,背景環境也很「反自然」。

呂翊維說明,鳥類若是在沙灘等空曠處築巢,由於巢位比較裸露,就會出現「護幼」行為,其目的第一是保護雛鳥不受掠食者攻擊,第二是避免雛鳥直接曝曬或淋雨,第三則是保持雛鳥的體溫。在育雛期的頭幾天,親鳥會花很多時間保護雛鳥,尤其晚熟性的鳥類剛出生時沒有羽毛,更加需要親鳥的保護。

圖9:大卷尾親鳥在幫雛鳥遮陽(呂翊維攝影、提供)

親鳥無論公母,都可能為幼雛遮陽擋雨

呂翊維表示,傳言均稱為雛鳥擋雨的是「鳥媽媽」,這其實是人類社會的刻板印象,不同物種的生活史差異很大。實際上,不同鳥種的親鳥會有不同的分工,例如海鳥通常無論公、母都會輪流孵卵或孵雛,有的鳥是母鳥育雛;而某些一妻多夫制的鳥種,則是由公鳥育幼,因此若看到正在護雛的親鳥,並不能直接斷言就是母鳥。

他並補充說明,親鳥的分工通常會有時期的差異,並非一成不便,例如孵卵期可能只有母鳥坐在巢內,公鳥負責防衛領域並餵食母鳥,但當幼雛孵化或長大後,則改為雙親都要餵食雛鳥。

(記者:曾慧雯;責任編輯:陳偉婷)

 

事實查核需要你的一份力量 捐款贊助我們

本中心查核作業獨立進行,不受捐助者影響。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捐款連結 (或掃QR Code) /接受捐助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