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應該更常喝啤酒的7個科學原因,啤酒可防骨鬆、改善膽固醇、降低心血管和糖尿病風險、預防腎結石和癡呆症,還可以抗癌」?

【部分錯誤】網傳「應該更常喝啤酒的7個科學原因,啤酒可防骨鬆、改善膽固醇、降低心血管和糖尿病風險、預防腎結石和癡呆症,還可以抗癌」?

事實查核報告#1184
網傳「應該更常喝啤酒的7個科學原因,啤酒可防骨鬆、改善膽固醇、降低心血管和糖尿病風險、預防腎結石和癡呆症,還可以抗癌」?
發布日期/2021年8月31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8/31版】

一、專家指出,啤酒為穀物釀造,具有穀物營養價值,啤酒花含有對健康有益的類黃酮和苦味酸,但啤酒為酒精飲料,酒精有損害健康風險,不建議民眾以「常喝啤酒」來促進健康。

二、專家指出,喝啤酒的矽含量不明,專家不建議以喝啤酒防骨鬆;雖有研究證明酒精對心血管疾病似有好處,但並無足夠證據表明喝啤酒能預防心臟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抗癌。

三、專家指出,啤酒會增加尿酸結石風險,無法預防腎結石;不應以喝啤酒預防或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四、專家指出,有許多研究提出,適量酒精或許對特定疾病防治有所助益,但酒精是成癮性物質,一旦過量就會對健康產生風險,也增加罹患多種癌症風險。酒精攝取應權衡利弊,減少攝取或適量為宜,不建議攝取酒精來預防疾病。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通訊軟體流傳一段影片,其旁白字幕指出:「你應該更常喝啤酒的7個科學原因。事實證明啤酒不僅好喝,且對我們的健康也有益處!
這裡是為什麼...

1.啤酒增加骨頭密度
研究證明啤酒矽元素含量高,將有助於肌肉和骨頭之間的連接。特別是黑啤酒,它有高含量的矽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

2.啤酒改善膽固醇水平

據研究,喝啤酒會增加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也稱為「好膽固醇」)。因此,每天喝兩杯啤酒,對血液裡的膽固醇水平會產生正面影響。

3.喝酒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哈佛大學研究顯示,適度飲用啤酒可降低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可降低40%,避免增加高半胱氨酸,這是易導致心臟衰竭的氨基酸。

4.啤酒降低糖尿病的風險

研究顯示,適度飲酒和降低2型糖尿病有關聯。根據美國研究,每天喝300ml啤酒的人得到糖尿病的風險較低。

5.喝酒預防腎結石

腎結石絕對不是你會想要的可怕敵人!一些研究顯示,相較於其他飲料,啤酒可降低41%罹患腎結石的風險。事實上,由於它的利尿性,它會增加體內液體容積,迫使腎臟內的結石透過尿液排出。

6.啤酒有助預防癡呆症

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用酒精來對抗癡呆症?但確實如此,據研究它有一定效用。啤酒花的黃腐醇可以防止氧化壓力。這是導致老年人罹患老年癡呆症的原因之一。對於70歲以上的人來說,這是個好消息:適度飲用啤酒可以讓大腦保持年輕。

7.啤酒可以幫助抵抗某些腫瘤

啤酒花的黃腐醇可以防止攝入過多的睪丸素,這是攝護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你可能知道喝一杯新鮮啤酒會讓你開心,但...你知道它對健康還有這麼多好處嗎?為這些難以置信的發現以及我們的健康乾杯!


圖1:網傳影片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影片宣稱啤酒矽元素含量高,有助肌肉和骨頭之間的連接,尤其黑啤酒,可預防骨質疏鬆,是否屬實?

(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副院長、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監事詹鼎正表示,有許多研究都已證實,大量攝取酒精和抽菸,會增加骨鬆、骨折的風險,比起沒有抽菸喝酒者,風險高2倍。因此一般來說,不管是年長者或年輕人,每日酒精的攝取量為,男性不超過3杯、女性不超過2杯,否則就會有骨鬆的風險。一杯的定義為120C.C.的紅酒或一罐啤酒,若烈酒則為30至60C.C。

詹鼎正表示,縱然啤酒有「矽元素」,但努力查找相關文獻,對骨質最好的營養素是鈣,在骨鬆治療中,也並不會建議病人補充矽,且補充矽也不等於喝啤酒。或許有些研究以單純的矽進行骨密度的研究,但也必須考量是細胞、動物還是人體試驗,並不是有研究就代表有效。目前臨床的共識是,酒精過量,對骨頭反而有害。

(二)郵政醫院營養師黃淑惠表示,啤酒的成分是麥芽、啤酒花,黑麥種子確實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比一般飲料高,但如果僅為了要麥芽的微量元素,「直接吃麥芽、麥芽土司,含量都會比啤酒高」。

黃淑惠表示,因啤酒裡的矽含量並未載明,喝啤酒也不知道能補充多少矽,喝過量還有其他健康風險,因此說啤酒有矽,就可以顧骨頭的說法太牽強。

(三)衛生福利部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酒精對骨髓造血會造成影響,干擾維他命B和葉酸吸收,也會造成貧血問題,對骨質相關的營養供應出現負面影響。尤其慢性飲酒者,因長期飲酒、股骨頭血液營養供給出現問題,常見股骨頭壞死併發症,有些年輕人因為股骨頭壞死,必須置換關節,對長遠人生造成重大影響,因此不若傳言所言,喝酒可以顧骨頭。

綜合以上,啤酒雖有矽成分,但不等於喝啤酒可以顧骨頭。

爭議點二、網傳影片稱「喝啤酒會增加體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適度飲用啤酒可降低40%心臟病發作的風險」,是否屬實?

(一)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關於酒精對心臟的利弊,近年來許多研究都在拉鋸,但目前心臟科醫師對病人的建議,若要飲酒,仍應適度攝取,男性一天不要喝超過30克的酒精,女性不要超過20克。也就是說,對女性而言,酒精濃度40~50%的威士忌、白蘭地,一天可以喝40~50cc,10%的紅酒則不要超過200cc,5%的啤酒不要超過400cc,男性可以約以女性的1.5倍計算。

洪惠風說,根據美國疾管署針對酒精指引,即使有限度飲酒,也可能會增加各種原因導致的死亡風險,如某些癌症或心血管疾病。雖然過去確實有研究表示,適度飲酒可降低心臟病風險,但也有新近研究表明,可能並非如此,無法斷定改善的結果是因為適度飲酒或其他行為或遺傳差異所導致。

此外,洪惠風說,啤酒會增加熱量、提高三酸甘油脂,三酸甘油脂過高可能導致高血脂症,而高血脂症可能導致心臟病外,也跟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

(二)黃淑惠表示,過去有一些研究發現,每天適量飲用紅葡萄酒可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對於啤酒可預防心臟病,並沒有足夠的討論和研究可供佐證。若從啤酒成分來看,確實沒有脂肪、沒有膽固醇,但酒精會促使體內合成三酸甘油脂,因此仍有健康風險。


綜合以上,尚未有足夠研究佐證「啤酒可以預防心臟病」。

爭議點三、網傳影片稱「適度飲酒和降低2型糖尿病有關聯,每天喝300ml啤酒的人得到糖尿病的風險較低」,是否屬實?

(一)高雄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糖尿病中心主任陳榮福表示,酒精不宜過量攝取,過量攝取對身體並無益處,但啤酒很容易過量。另外,也必須考量啤酒提高身體內三酸甘油脂、尿酸,也會增加健康風險,如盛行啤酒文化的德國,其糖尿病盛行率也沒有特別少,以喝啤酒預防糖尿病的說法並不足參考。

(二)黃淑惠表示,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原因是身體的胰島素失去正常功能,出現胰島素阻抗,但喝啤酒並無助改善或預防胰島素阻抗的功能。

(三)根據英國糖尿病協會(Diabetes UK)有關酒精與糖尿病的
介紹,過量飲酒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有關,酒精也含有大量熱量,會可能導致體重增加。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因子包含家族史、年齡、種族、飲食習慣、超重等。

綜合以上,第二型糖尿病是身體胰島素失去正常功能,喝啤酒無法改善或預防第二型糖尿病。


爭議點四、網傳影片稱,「喝啤酒可以預防腎結石」,是否屬實?

(一)書田診所泌尿科主治醫師張雲筑表示, 傳言說喝啤酒可防結石是錯誤資訊。

張雲筑說,酒精會造成體內血液中尿酸升高,會增加尿酸結石產生的風險。尿酸結石因成分影響,無法用X光判讀,更難被診斷,也無法用體外震波碎石術處置,只能以內視鏡手術處理。

張雲筑說,若病人的結石卡在輸尿管,確實可透過攝取大量水分、增加尿量的方式,加速結石沖刷出體外,也或許有人覺得可以透過多喝啤酒達到此目的。但酒精本身就會促進結石產生,若一直喝酒排尿,身體水分不夠,尿液濃度高,也增加結石形成風險。

張雲筑表示,如果只是為了要增加水分、增加尿液,加速結石排出,建議喝水即可,無須喝啤酒。

(二)黃淑惠表示,啤酒會造成尿酸結石,沉積在腎臟就是腎結石,若沉積在關節即是痛風,很多痛風的病人會以為,只要多喝啤酒,就可以沖淡尿酸,避免結石產生,但完全是錯誤觀念,痛風患者若喝啤酒,反而會增加發作風險。目前也沒有實證數據證實,喝啤酒可以預防或減少結石的形成。

綜合以上,喝啤酒反而容易造成尿酸高升,增加尿酸結石的健康風險。目前也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喝啤酒可以預防或減少腎結石。

爭議點五、網傳影片稱,啤酒花的黃腐醇可防止氧化壓力、預防失智,是否屬實?

(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表示,近年來確實有關於啤酒花所含的黃腐醇,以及另一成分成熟苦味酸(MHBA)的研究,這兩種成分不管在細胞試驗、動物試驗,或者是比較健康的老年人臨床試驗,都能見到對改善認知功能有幫助。

蔡睿蘋說,MHBA可改善認知功能的機轉是,藉由MHBA活化人體迷走神經,刺激多巴胺分泌,多巴胺與大腦海馬迴有關,可促進短期記憶能力。MHBA也可同時刺激正腎上腺素分泌功能,刺激前額葉,讓認知、空間感較好。同時,也可刺激腦幹的藍斑核,有穩定情緒功能。黃腐醇也可減少不好的蛋白質堆積,有抗氧化、抗發炎的功效。


蔡睿蘋表示,以上述研究的MHBA數值換算成啤酒,約每個人每週要喝7罐啤酒,才可達到研究的建議量。

蔡睿蘋也表示,一般認為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的地中海飲食,僅建議可飲用適量的葡萄酒,並沒有建議可喝啤酒;且一般認為應減少飲酒,因酒精會影響維生素B1吸收,會讓記憶不好、增加腦病變風險。

(二)黃淑惠表示,啤酒花確實含有抗氧化性強的營養素,但因酒精本身也會提高氧化壓力,對身體有所傷害,因此,有日本啤酒業者是研發含有啤酒花萃取物的無酒精飲料,而不是鼓勵喝啤酒就可預防失智症。

綜合以上,啤酒花雖有改善認知的成分,但啤酒不只啤酒花,也同時含有酒精,因此,並不建議喝啤酒來預防失智。

爭議點六、網傳影片宣稱,啤酒對健康有諸多益處,還可對抗某些腫瘤,是否屬實?

(一)李俊宏表示,酒精因為化學特性的關係,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快速進入各器官、造成細胞蛋白質變性,因此若長期、慢性暴露酒精,對許多器官都會造成廣泛性傷害,包含腦部、心血管系統、肝膽腸胃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都會有傷害,隨著暴露量、暴露時間有正相關。

李俊宏說,酒精也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一級致癌物,可能增加肝炎、肝病、肝癌、食道癌、口腔癌、大腸直癌癌風險,也與女性乳癌風險相關。

李俊宏說,網傳影片的說法是提出一些行銷酒精的理由,但如果把啤酒的酒精拿掉,是否還有同樣效果;若所謂喝啤酒的健康好處是由酒精所帶來,有非常大質疑的空間。舉例來說,黑麥汁和啤酒都是穀類發酵而來,黑麥汁也宣稱有各項健康好處,且還無酒精。很多研究也說,喝紅葡萄酒有助心血管健康,但其保護因子白藜蘆醇,在許多食材都有,含量也不比紅酒低。

李俊宏表示,全世界都有飲酒文化,過去世衛也曾建立「健康飲酒」的概念,提出比較不會造成身體傷害的酒精攝取量,如男性每天約3至4瓶啤酒、女性約2到3瓶。但是,近年來陸續有實證研究發現,有飲酒習慣,就算只是喝啤酒,仍會對平均餘命造成影響,會讓人比較「短命」,原先健康飲酒的概念也有所調整。臨床上也都會建議,酒類能少喝就少喝,或不要喝,因酒精不是針對單一器官攻擊,而是全身攻擊,且攻擊多半悄然無聲,發現時為時已晚。

(二)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秘書長鄭怡娟表示,網傳影片說法有諸多錯誤,酒精對人體健康有多方面的損害, 過去民眾對於喝酒有一些迷失,如睡前小酌有益心血管疾病等,現在研究發現這些都是錯誤觀念,根據國際權威期刊Lancet 2019年發表的大規模研究證實「喝酒無益、喝多傷身」,每天30克酒精(相當2瓶啤酒)就可能傷身、傷肝,甚至增加罹癌風險,平均壽命減短1至2年。

尤其台灣人有將近一半比例人口可能有酒精不耐症,這是一種因為先天的基因缺陷,導致無法正常代謝酒精轉化的乙醛,乙醛累積在身體內,產生臉紅、頭痛、心悸、嘔吐等症狀。

鄭怡娟說,乙醛是WHO認定的一級致癌物,若累積體內將大幅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特別是口腔癌、食道癌、乳癌、胃癌等癌症。研究也指出,帶有酒精不耐症的人每天喝一到兩罐啤酒或一到兩杯葡萄酒,比起一般人就有高出40倍以上罹患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等癌症的風險。因此應盡量控制酒精攝取,或盡量不要喝。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8/31版】

一、專家指出,啤酒為穀物釀造,具有穀物營養價值,啤酒花含有對健康有益的類黃酮和苦味酸,但啤酒為酒精飲料,酒精有損害健康風險,不建議民眾以「常喝啤酒」來促進健康。

二、專家指出,喝啤酒的矽含量不明,專家不建議以喝啤酒防骨鬆;雖有研究證明酒精對心血管疾病似有好處,但並無足夠證據表明喝啤酒能預防心臟病、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抗癌。

三、專家指出,啤酒會增加尿酸結石風險,無法預防腎結石;不應以喝啤酒預防或改善第二型糖尿病。

四、專家指出,有許多研究提出,適量酒精或許對特定疾病防治有所助益,但酒精是成癮性物質,一旦過量就會對健康產生風險,也增加罹患多種癌症風險。酒精攝取應權衡利弊,
減少攝取或適量為宜,不建議攝取酒精來預防疾病。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參考資料

英國糖尿病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