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由最下面往上吃蘋果,不能跳格,每格都要吃到,且要練到吃到80個才算及格,訓練您的反應靈活度、交感神經張力與巴金森病有無問題」?
【錯誤】網傳「由最下面往上吃蘋果,不能跳格,每格都要吃到,且要練到吃到80個才算及格,訓練您的反應靈活度、交感神經張力與巴金森病有無問題」?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2/14版】
一、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系統障礙疾病,臨床表現為半邊肢體不靈光、行動緩慢、僵硬、手抖等,但也有非典型症狀。
二、網傳遊戲僅是活動手指,無法檢測、也無法預防巴金森氏症,也跟訓練交感神經張力、預防失智症無關。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流傳小遊戲搭配訊息指稱:「由最下面往上吃蘋果,不能跳格,每格都要吃到,且要練到吃到80個才算及格,訓練您的反應靈活度、交感神經張力與巴金森病有無問題? 預防癡呆好遊戲」
也有另一版本傳言指出,「這個遊戲可預防失智症,強化智力,同時眼睛、手指強力運動!」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遊戲宣稱可訓練反應靈活、交感神經張力與巴金森病有無問題,是否屬實?
查核中心諮詢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王嚴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睿蘋。
(一)王嚴鋒表示,巴金森氏症是與運動系統有關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半邊肢體行動不靈光、肢體靜止時發生如搓丸子或數鈔票一般的顫抖、臉上沒什麼表情、動作緩慢等等。臨床診斷上,患者需有動作緩慢,加上手抖或僵硬其中之一,而網傳遊戲或許與手眼協調的靈活度有關,但若要診斷巴金森氏症,需要更進一步的臨床專業評估。
王嚴鋒說,網傳遊戲也僅是聚焦在手指的運動,若說要從遊戲就預防巴金森氏症,或許較為誇大。
王嚴鋒指出,有些研究發現,巴金森氏症的危險因子可能跟殺蟲劑、三氯乙烯、頭部外傷、缺乏運動等有關,若要從生活形態介入去預防,就是避免接觸或發生上述風險因子。另有研究發現,打太極可能有助預防巴金森,因太極是全身性的平衡、重心訓練,有助身體靈活度。
王嚴鋒也說,傳言提到遊戲還可測量交感神經張力,則是言過其實,此遊戲與交感神經並無直接關係。巴金森氏症確實可能影響到自律神經系統,容易產生姿勢性低血壓,但不能利用網傳遊戲來訓練交感神經。
(二)蔡睿蘋說,巴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性退化性疾病,典型的巴金森氏症可能出現手抖、行動緩慢、動作障礙等,但也可能有非典型症狀,無法透過用手指點按遊戲判斷是否已經罹患巴金森氏症。
蔡睿蘋表示,網傳遊戲也無法訓練交感神經,因交感神經是自律神經系統,無法透過遊戲訓練,該遊戲只是活動手指關節,頂多只能訓練關節活動度、提升注意力,無法預防失智症或巴金森氏症。
蔡睿蘋說,醫界推動每個月8日為巴金森自我檢測日,民眾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做出比ok的拍動動作,比較左右兩邊手指的靈活度、速度有沒有愈拍愈小力、速度變慢等。不過這也僅是初步評估巴金森氏症狀,若民眾有肢體僵硬、行動緩慢、肢體抖動的問題,應就醫評估才能診斷。
爭議點二、網傳遊戲稱「預防癡呆的好遊戲」,網傳遊戲是否可以預防失智症?
王嚴鋒表示,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有所區別,年輕時教育年限較短,中年時聽力受損、腦部外傷、高血壓、過度飲酒、肥胖(BMI大於30),晚年時抽菸、憂鬱、缺乏社交、缺乏運動、糖尿病、接觸到空氣污染等,都會增加將來發生失智症的風險。要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症能做的是「見招拆招」,減少風險因子發生。
王嚴鋒也說,過去許多預防失智的生活形態介入研究,試著從飲食、生活習慣調整、認知功能的訓練、控制血壓血糖等血管危險因子下手,做了長期的介入,有些研究發現,受試者的執行功能及思考速度確實有些進步,但不幸的是,對於記憶力並沒有顯著地提升,意即要從生活形態改變來預防失智也非易事,更遑論只是透過網傳的單一小遊戲,因此,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該網傳遊戲可以預防失智症。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2/14版】
一、醫師指出,巴金森氏症是運動系統障礙疾病,臨床表現為半邊肢體不靈光、行動緩慢、僵硬、手抖等,但也有非典型症狀。
二、網傳遊戲僅是活動手指,無法檢測,也無法預防巴金森氏症,也跟訓練交感神經張力、預防失智症無關。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