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圖卡「美國CDC早已承認PCR無法確診新冠。所有品牌新冠疫苗都是違法實驗針。打進大量有毒的刺突蛋白...... 」?
【錯誤】網傳圖卡「美國CDC早已承認PCR無法確診新冠。所有品牌新冠疫苗都是違法實驗針。打進大量有毒的刺突蛋白...... 」?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2/2/22版】
一、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網站宣布,在2021年12月31日後撤除一種最早使用的即時PCR檢測工具的緊急使用授權,主要因為此產品功能僅侷限於檢測新冠病毒,其他產品已有更高的效能。但「即時PCR檢測」仍是新冠病毒診斷測試的黃金標準。
二、AZ、莫德納和輝瑞/BNT等新冠疫苗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的緊急使用清單,這是依據對該疫苗二期和三期臨床試驗數據的評估。國際對緊急授權有相關法令規範和標準,雖然緊急,但相關資料都必須受到嚴格審核,符合科學要求才會給予授權。
三、醫學專家指出,疫苗的刺突蛋白沒有毒,目前也無任何證據顯示疫苗會破壞全身血管。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在2022年2月8日流傳一張圖卡,內容指稱:
「美國CDC早已承認PCR無法確診新冠
胡亂確診 製造恐懼 欺打毒針
所有品牌新冠疫苗都是違法實驗針!打進大量有毒的刺突蛋白!持續破壞全身血管!
美國一萬七千名醫生已經站出來 揭露騙局藥廠殺人 台灣還要蒙蔽百姓到何時?」
通訊軟體流傳版本圖片末段還有加了一句「政府主流媒體掩蓋針相!」。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截圖
圖2:通訊軟體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稱「美國CDC早已承認PCR無法確診新冠」,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檢視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網站,在2021年7月21日發布實驗室警示,從2021年12月31日後,CDC將撤回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提出的CDC 「CDC 2019新冠病毒檢測即時PCR診斷試劑組」(2019-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Real-Time RT-PCR Diagnostic Panel)的緊急使用授權(EUA)申請,該檢測方法在2020年2月首次推出,僅用於檢測新冠病毒。
CDC在此警示中,建議原本使用此檢測產品的臨床實試驗室與採檢站,改選擇FDA授權的其他COVID-19檢測,尤其是其他檢測產品能夠同時檢測新冠病毒、流感病毒等,效能更高,可以節省時間和資源。
美國CDC在2021年8月2日發佈另一則實驗室警示,澄清2021年7月21日美國CDC發布實驗室警示帶來的混淆。CDC指出,EUA終止只適用於CDC 2019新冠病毒檢測即時PCR診斷試劑組,而不影響任何其他已經從FDA獲得EUA的PCR新冠病毒檢測產品。
CDC強調,此產品退役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此產品檢測不夠精準,也不是產品未通過再次的行政審核,而是FDA後續已通過數百種檢測試劑,其他檢測試劑能夠一次檢測流感和新冠病毒,或檢測過程更快更有效,因此,CDC更推薦其他產品。
美國CDC說,此停役產品所使用的即時PCR檢測方式,仍是檢測新冠病毒的黃金標準。
查核記者檢視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網站,目前獲授權的新冠病毒檢測方法中,眾多檢測產品都屬即時RT-PCR檢測方法,顯見PCR仍是診斷新冠病毒的方式之一。
(二)查核中心諮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她表示,即時PCR檢測一定可以測得新冠病毒,這也是目前主流檢測新冠病毒的方法之一。
施信如說,美國CDC先前撤回緊急授權使用的即時PCR測試產品,台灣並未使用,所以台灣沒有這個問題,而目前美國的檢測方式也沒有這類問題產生。
(三)查核中心瀏覽《路透社》發布〈CDC並沒有說過PCR不能檢測COVID-19〉查核報告,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DC)2021年7月發布實驗室警示(Laboratory Alert),宣布2021年12月31日後,將撤回在2020年2月CDC推出的新冠病毒檢測即時PCR診斷試劑組的緊急授權使用。
該報告引述美國CDC發言人里德(Jasmine Reed)說,CDC鼓勵公共衛生實驗室採用CDC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以便對流感和新冠病毒持續監測;新冠病毒檢測即時PCR診斷試劑組運作良好,並沒有出現問題。
該報告說,美國CDC並未說過PCR不能檢測COVID-19,CDC是建議使用同時能檢測流感和新冠病毒的檢測方式,以節省時間和資源。
綜合上述,美國CDC在2021年7月宣布,撤除最早使用的即時PCR檢測產品緊急使用授權,美國CDC讓此產品退役的主因,不是因為此產品不準確,而是此產品僅能檢測新冠病毒,已有更多產品能同時檢測並區分流感和新冠病毒,擁有更高的檢測效能,且目前美國授權的新冠檢測工具有眾多產品都屬PCR檢測。傳言稱「美國CDC早已承認PCR無法確診新冠」,扭曲美國CDC的警示,與事實不符。
爭議點二、傳言稱「新冠疫苗都是違法實驗針」,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在第1026號查核報告中訪問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楊秀儀。
齊嘉鈺說,根據美國FDA規定,授予疫苗EUA要能符合安全性、有效性兩大標準。根據過往疫苗研發過程,臨床實驗的第一期,會透過少數病患實驗找出有效的疫苗劑量、第二期再擴大受試者,檢驗疫苗的安全。臨床三期,受試者基數擴大,能找出二期實驗中看不出來的「嚴重不良反應」比例,以及疫苗的有效性。事實上,就算臨床三期做完上市後,還是要繼續觀察大規模施打的狀況,才能發現百萬分之一的「嚴重不良反應」。
齊嘉鈺說,美國的輝瑞、莫德納疫苗是有完成臨床三期的「期中報告」,才得到美國FDA的緊急授權,得以上市緊急大規模施打。根據FDA的標準,輝瑞、莫德納的臨床三期期中報告需要有施打的有效性、至少要有「追蹤一半以上的受試者接種2個月後的情況」,以符合FDA要求的「安全性」、「有效性」標準。
楊秀儀表示,一個新藥物或疫苗研發,常規當然必須進行到第三期,但會需要緊急授權的情況,就不是一個常態。國際對緊急授權都有相關法令規範和標準,雖然緊急,但相關資料都必須受到嚴格審核,符合科學要求才會給予授權,但沒有規定一定要完成三期才能緊急授權。必須看環境、看情形、看疫情狀況,給予緊急授權是否是「利大於弊」來決定。
(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包括AZ、莫德納和輝瑞/BNT等多支新冠疫苗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清單(WHO EUL)。
依據世衛組織緊急使用清單說明,緊急使用清單程序評估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衛生產品的適用性。目標是盡快提供藥品、疫苗和診斷制劑,以應對突發事件,同時遵守嚴格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標準。評估過程中會權衡突發事件造成的威脅以及使用該產品可能帶來的好處與任何潛在風險。
世衛指出,包括AZ、莫德納和輝瑞/BNT等多支新冠疫苗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緊急使用清單,是經由獨立專家與世衛團隊對疫苗二期和三期臨床試驗數據的嚴格評估,以及關於安全性、有效性、質量和風險管理計劃的大量額外數據。
綜合以上,目前國際普遍使用的新冠疫苗都經合法實驗程序並經審查獲得授權,傳言「新冠疫苗都是違法實驗針」與實際狀況不符。
爭議點三、傳言稱「打進大量有毒的刺突蛋白,持續破壞全身血管」,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在第1421號查核報告中訪問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與中央研究院生醫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
邱南昌表示,mRNA疫苗是讓人體內細胞表面產生新冠病毒的S蛋白,讓免疫系統認識S蛋白,針對S蛋白產生抗體和T細胞,如果之後有新冠病毒入侵人體,免疫系統就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就目前大規模接種疫苗的數據,並未看到S蛋白在人體內攻擊其他組織器官的現象。
何美鄉指出,新冠病毒的毒性,第一個是病毒入侵人體後在細胞內進行複製,破壞細胞原有的功能;另一種則是病毒侵入人體細胞後,引起很強的發炎反應,破壞人體內的組織器官,通常染疫死亡的個案,是過度的免疫反應導致。但如果只有S蛋白,它沒有這樣的能力,而且S蛋白在人體內會逐漸被分解掉。
(二)查核中心諮詢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她表示,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顯示新冠疫苗會破壞全身血管。
(三)查核中心瀏覽《路透社》發布〈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疫苗中的刺突蛋白有毒〉查核報告,指出傳言是錯誤訊息,專家表示在接種疫苗者的血液中,測量到的微小水平刺突蛋白不會引起毒性。
綜合以上,傳言稱「打進大量有毒的刺突蛋白,持續破壞全身血管」並不正確。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2/2/22版】
一、美國疾病管制中心網站宣布,在2021年12月31日後撤除一種最早使用的即時PCR檢測工具的緊急使用授權,主要因為此產品功能僅侷限於檢測新冠病毒,其他產品已有更高的效能。但「即時PCR檢測」仍是新冠病毒診斷測試的黃金標準。
二、AZ、莫德納和輝瑞/BNT等新冠疫苗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各國的緊急使用清單,這是依據對該疫苗二期和三期臨床試驗數據的評估。國際對緊急授權有相關法令規範和標準,雖然緊急,但相關資料都必須受到嚴格審核,符合科學要求才會給予授權。
三、醫學專家指出,疫苗的刺突蛋白沒有毒,目前也無任何證據顯示疫苗會破壞全身血管。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CDC〈07/21/2021: Lab Alert: Changes to CDC RT-PCR for SARS-CoV-2 Testing〉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EUTERS〈Fact Check-The CDC did not say PCR tests are incapable of detecting COVID-19〉
WHO〈COVID-19 vaccines WHO EUL issued〉
REUTERS〈Fact Check-No evidence spike proteins from COVID-19 vaccines are tox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