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錯誤】網傳「行動電話又一個悲劇!手機電磁波會形成一個具導電性磁場,極易吸引剛成之閃電雷擊...雷雨天室外不要打電話」?
【部分錯誤】網傳「行動電話又一個悲劇!手機電磁波會形成一個具導電性磁場,極易吸引剛成之閃電雷擊...雷雨天室外不要打電話」?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6/13版】
台灣夏季多午後雷陣雨氣候,近期流傳手機引雷的傳言,查核中心採訪相關專家,解釋雷擊物理現象如下:
一、專家說明,會引發雷擊的主要原因是區域電場的強度,如高物或尖端,與手機電磁波無關。但若在雷雨時,人在戶外空曠地帶「拿出手機」的動作,可能會強化尖端放電進而引雷。
二、專家建議,正確避雷方式是不要跑到空曠的戶外區域,儘快進入建築物體內。
三、專家表示,傳言提及「蜂巢式設塊」、「具導電性磁場」等並不是物理現象與科學專業名稱,行動電話的電磁波在自然狀態下,不可能產生足量導電性粒子,且手機功率不大,也不會形成強大電場。
傳言指稱的物理現象並不正確,且手機電磁波並不會導電,但雷雨中民眾持手機的動作可能會增加尖端放電效應,進而引發雷擊。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圖卡版可左右滑動喔
背景
通訊軟體、社群平台2023年6月流傳一段訊息稱:「★一定要看,行動電話又一個悲劇!
路透社12月中旬報導,新加坡當地一對從事農藝工作兄弟因大雷雨正在搶收曬在屋外的花材, 當哥哥拿起正剛接通正在響鈴中之行動電話時,隨即遭落雷擊中,而當場喪命!
★據英國家科學審定委員會現場鑑定,『蜂巢式設槐之發射及接收電波在潮濕大氣中,會形成一個具導電性磁場, 極易吸引剛成之閃電雷擊,此是物理現象』,無關行動電話商品製造商責任。
★只有宣導人們《不可在雷雨天時在室外打行動電話》,在此呼籲各位親友,咱們台灣正是此種現象的高危險區!
▲〈下雨天不要在室外打行動電話 〉▲ 切記」
根據搜尋,該訊息最早在2009年就在台灣的論壇網站中流傳。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為什麼會有雷擊?
查核中心採訪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陳炳志、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郭政靈。
陳炳志解釋,閃電的成因是在雲間的電場超過空氣的電場後,空氣被游離產生「電子」與「離子」,閃電放電會沿著曲折的通道游離周圍的空氣。
然而,閃電會選擇阻力較小,也就是導電率較好的路徑前進;而當閃電靠近地面後,地面上比較「突出」或「電荷集中」的區域,其電場強度會遠遠超出其他區域。當閃電與強大電場兩者相遇時,就會産生強烈的放電,造成雷擊。
陳炳志說,地面是否會產生雷擊主要取決於區域電場的強度,像是空曠地區中的高物,或是絕緣體尖端,這些區域電荷密度高、電場強度高,因此容易「引雷」。這也是都市中高樓容易被雷擊、戶外空曠地區中樹木、人在空曠處撐傘等容易遭雷擊的原因。
爭議點二、雷雨中手機的電磁波極易引雷擊?
陳炳志說,至於手機等行動裝置,因其功率不大,並不會形成強大電場。但是如果有人「伸手」或是「舉高」手機的動作,形成突起,強化尖端放電,這確實有可能造成引雷,但是這和手機的電磁波沒有任何關係。
郭政靈進一步解釋,要產生雲對地閃電,地面的背景電場要至少為1kV/cm,要產生至少1kV(一千伏特)的電壓(位)差,這數量級的電場應該不是手機發話的瓦數(4G為0.2瓦)所產生電磁波的電場擾動能影響的。因此,手機的電磁波不太可能吸引閃電。
郭政靈也說,但「手持手機」的動作,或是身上的金屬物造成的電位差,形成局部性的電場改變,確實容易誘使地面形成閃電通路,進而造成雷擊。
綜合以上,專家指稱,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會引發雷擊的主要原因取決於區域電場的強度,如空曠地區的高物或尖端,與手機電磁波無關。但若在雷雨時,人在戶外空曠地帶「拿手機」的動作,可能會強化尖端放電進而引雷。
爭議點三、網傳稱接手機被雷擊中是因為「蜂巢式設塊之發射及接收電波在潮濕大氣中,會形成一個具導電性磁場,極易吸引剛成之閃電雷擊,此是物理現象.....」,此為正確描述嗎?
陳炳志說,並未聽過傳言指稱的「蜂巢式設塊之發射及接收電波」,而在物理上並沒有「具導電性磁場」這個現象或名詞。
陳炳志解釋,導電必須要依賴帶電粒子的流動,而地表大氣主要是氮與氧分子,質量很大,不可能有高速運動,就算有電子游離,地表空氣密度很高,電子很快就會被空氣分子吸收。因此行動電話的電磁波在自然狀態下,不可能產生足量的導電性粒子。
郭政靈說,並未聽過傳言描述的「蜂巢式設塊發射及接收電波」;傳言指稱的「具導電性的磁場」也並非專業說法。或許傳言是在講過去像是黑金剛手機,因有「天線」確實容易造成尖端放電,引發雷擊,但此跟突起物體有關,也並非是電磁波造成。
郭政靈也說,現在手機都是智慧型手機,外表並未有「天線」;手機發話功率也很低,不太可能會因為手機本身的電磁波產生強大電場。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6/13版】
台灣夏季多午後雷陣雨氣候,近期流傳手機引雷的傳言,查核中心採訪相關專家,解釋雷擊物理現象如下:
一、專家說明,會引發雷擊的主要原因是區域電場的強度,如高物或尖端,與手機電磁波無關。但若在雷雨時,人在戶外空曠地帶「拿出手機」的動作,可能會強化尖端放電進而引雷。
二、專家建議,正確避雷方式是不要跑到空曠的戶外區域,儘快進入建築物體內。
三、專家表示,傳言提及「蜂巢式設塊」、「具導電性磁場」等並不是物理現象與科學專業名稱,行動電話的電磁波在自然狀態下,不可能產生足量導電性粒子,且手機功率不大,也不會形成強大電場。
傳言指稱的物理現象並不正確,且手機電磁波並不會導電,但雷雨中民眾持手機的動作可能會增加尖端放電效應,進而引發雷擊。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民眾應如何正確避雷?
陳炳志說,閃電特性就是會尋找又「高」又「尖」的物體,在都市中,閃電會先擊中高樓等尖端物體,因此,應該。若在空曠地區,若旁邊沒有大樹、建築物等較高的物體,人本身就會有遭雷擊的危險。因此雷雨時,避雷關鍵就是不要跑到空曠的戶外。
陳炳志說明,至於傳言提到新加坡兄弟案例,根據描述,受害人是在戶外,如果旁邊沒有大樹、建物等較高物體,本來就是高雷擊風險的對象,推測與行動電話無關。
陳炳志說,若雷雨氣候下,民眾應盡快進入建築物內,若在戶外應避免靠近尖端、突起物體,像是大樹、電桿,若在戶外也應避免撐傘或是「拿出」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