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核工具

【事實釐清】網傳「收到包裹以信用卡付款,導致帳戶遭盜領,小心新詐騙手法」?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10/11版】 近期網路流傳文章,描述在美國簽收包裹時,因使用信用卡付費,導致帳戶遭盜領。網傳文章提醒在台灣也會發生,但查證後,目前台灣並無相關案例。 一、刑事局165反詐騙專線表示,台灣目前沒有如網傳所稱,收到包裹再刷卡詐財的方式。 二、經查,網傳詐騙手法曾在2008年澳洲發生,此後相關文章即在網路流傳。 資安專家分析,網傳情境是國外使用磁條信用卡,...

【事實釐清】網傳「低頭吞東西,比較不會嗆到,年長者要養成低頭吞嚥習慣」?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9/13版】 近期網路熱傳影片,示範低頭吞膠囊,會幫助吞嚥,低頭再轉90度效果更好,這是真的嗎? 一、語言治療師指出,低頭吞東西時會幫助喉嚨上抬,更快關閉氣管入口,可降低嗆到的風險。但若無其他生理狀況(如中風患者),無需特地轉頭。 二、專家表示,健康者或年輕人無需特別改變吞嚥姿勢,但吞嚥功能、舌頭的力量會因年齡退化,長者可養成低頭幫助吞嚥,...

【事實釐清】網傳「黃埔音樂會故意把對日抗戰拿掉」?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27版】 近期流傳一張圖卡,聲稱黃埔建軍100週年音樂會文宣單沒有「對日抗戰」字眼,是故意拿掉抗日歷史。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檢視陸軍官校6月15日音樂會節目手冊,敘述黃埔歷史時,除了東征、北伐、剿共、守護台灣外,也有提及「8年抗戰」;表演節目也有10首抗戰歌曲。 二、網傳內容來自音樂會發給民眾的單張簡介,介紹黃埔歷史時的確未提到抗戰,...

【事實釐清】網傳「塗雪芙蘭可以防小黑蚊」?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20版】 一、昆蟲專家表示,小黑蚊不是蚊子,正式的名稱是臺灣鋏蠓,屬於蠓科吸血昆蟲。人呼吸呼出的二氧化碳、身上散發的味道,可能吸引臺灣鋏蠓叮咬。 目前科學實證可有效防止小黑蚊叮咬的,是含有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液,防範時間較長且安全;穿長褲、鞋襪也可達到物理性防範效果。 二、檢視網友實測雪芙蘭防臺灣鋏蠓的結果,...

【事實釐清】網傳影片「感謝科學家,為無辜的嬰兒發明盲人嬰兒眼鏡」?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14版】 近日網路流傳一段影片並稱為「盲人嬰兒眼鏡」,實際情況為何? 眼科醫師表示,網傳影片裡很明顯是「低視能」的嬰幼兒,且從影片裡小孩戴上眼鏡後,眼睛透過鏡片有放大感來判斷,他們戴的應該都是遠視眼鏡。由於遠視,這些孩子看近物會很模糊,甚至看不清雙親的長相。 眼科醫師表示,在6歲視力發育完成之前,這種低視能狀態可以透過佩戴眼鏡矯正。至於全盲者,...

【事實釐清】網傳影片「梅子粉是毒品?毒品『 金剛』外觀像梅子粉;外面醃漬加梅粉的水果都不要吃」?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12版】 近來社群流傳一段影片稱現有新興毒品「金剛」像梅子粉,提醒民眾不要吃他人給的飲料及加梅粉的水果等。實際狀況為何? 一、外型像梅子粉的「金剛」指的是第二級毒品MDMA(亞甲基雙氧甲基安非他命),也俗稱搖頭丸。2016年後警方陸續破獲相關毒品案件,但近年MDMA非毒品主流。 近年新興毒品以卡西酮類為大宗,如「喵喵」、彩虹菸、毒咖啡包為最大宗,...

【事實釐清】王義川説「可用手機訊號分析在立法院外的群眾年齡、比對參與者」、「產業界市場分析常用手機信令進行人流特性分析」?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4版】 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王義川5月27日在政論節目提及,可用手機訊號分析抗議群眾年齡,並比對不同場子群眾是否為同一群人;隔日受訪又解釋產業界市場分析常用「手機信令」進行人流特性分析,引發社會討論。大家都想知道:真的可透過手機信令分析人流、比對群眾屬性嗎?本報告採訪專家說法,釐清如下: 一、手機信令是電信公司透過基地台取得的用戶位置資料,...

【事實釐清】網傳「男子咬了一口爛梨感染鐮刀黴菌,黴菌釋放毒素、侵犯肺臟,嚴重肺腫」?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05/14版】 近期網路熱傳一則驚悚的醫學個案,有男子咬一口爛掉一半的梨,竟演變嚴重肺水腫,還差點命危,這是真的嗎? 一、網傳的個案發生於近20年前,一名男子咬了一口梨子後,出現噁心、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發現嚴重肺炎、肺水腫。醫療團隊調查後發現,可能與男子吃了爛水果、感染鐮刀黴菌毒素有關。 醫療團隊也將此個案發表於2005年的《胸腔醫學》 期刊,...

【事實釐清】網傳「接到陌生電話不要先講話,不出聲要直接掛掉,AI會蒐集民眾聲音」?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12版】 AI技術日新月異,近期通訊軟體流傳一段文字訊息,提醒民眾接到陌生電話不要先講話,因為AI會蒐集民眾聲音。專家看法為何: 一、AI專家指出,目前AI技術發展快,大約5-10秒間的連續說話,能模擬出真實人聲。但實際電話通話情境,聲音品質可能不佳、容易失真;且若只是幾句「喂、你好」回應,難以製作出聲音品質佳的AI音檔。 專家建議,民眾不需要過度防備,...

【事實釐清】網傳「完整解答米酵菌酸」?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8版】 台北寶林茶室發生邦克列酸中毒案,網路出現大量邦克列酸衛教文章,並稱腸粉、河粉、米線等易出現邦克列酸。為免民眾對特定食材出現恐慌,查核中心諮詢專家,提供以下資訊﹔ 一、邦克列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產生的毒素,致死率可達3成以上,但其產毒有特殊環境條件限制,...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