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台灣外電新聞稱「立百病毒具有超強抗生素抗藥性;在中國、亞洲已經爆發」?
【錯誤】台灣外電新聞稱「立百病毒具有超強抗生素抗藥性;在中國、亞洲已經爆發」?
經查:
一、台灣外電新聞引述的出處為英國《衛報》2021年1月26日的報導〈報告警告:全球知名製藥巨頭皆尚未對未來的流行病做好準備 〉。
二、《衛報》報導未提到立百病毒在中國與亞洲爆發,立百病毒近期也未在此區域爆發。因此,外電報導「亞洲、中國正爆發立百病毒」為錯誤訊息。
三、專家指出,立百病毒迄今沒有藥物與疫苗,難以推論其有抗藥性,而《衛報》報導指出的「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並非是指立百病毒。外電新聞稱「立百病毒具有超強抗生素抗藥性」並不正確。
因此,傳言文章為「錯誤」訊息。
背景
台灣多篇外電新聞在1月31日引述報導《衛報》指稱:
「現在傳出有一個超強抗藥性、致死率高達75%的立百病毒逐漸在亞洲爆發,這個病毒的宿主也是蝙蝠,而且麻煩的是,目前全球沒有立百病毒的解藥。
綜合外媒報導,近期在亞洲爆發一種名為立百病毒的傳染病毒,它具有強烈抗生素抗藥性,雖然初期還有辦法使用抗生素去治療,但到病毒針對治療用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前,人們可以研發有效替代品的時間所剩無幾。什麼是「立百病毒」?根據《衛報》報導,立百病毒會導致嚴重的呼吸系統問題跟引起腦炎,使得大腦腫脹,死亡率介於40%至75%之間,具體數字取決於該疾病所爆發的地點;立百病毒的宿主為蝙蝠,先前該種病毒曾經在孟加拉和印度爆發過,原因可能與飲用的椰棗汁有關。
萊爾表示,立百病毒的抗生素抗藥性(帶有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出現,有部份的原因由於低收入國家缺乏抗生素所造成的)帶來嚴重的風險,就抗菌素耐藥性(AMR)而言,仍然可以使用抗生素去抵禦立百病毒,但是在病毒對治療用抗生素出現抗藥性之前,能夠研發替代品的時間已經不多;立百病毒的大流行不僅是無法想像的,還是不可避免的,除非製藥業認真致力於開發替代抗生素。」
另外有外電新聞指出:
「新冠肺炎在全球疫情未歇,近日又傳出致死率高達75%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很有可能會成為下一波流行病毒,並且有極高的機率會從亞洲爆發;對此,世界衛生組織則表示,目前仍沒有該種病毒的解藥,讓許多人感到十分憂心。
由英國、荷蘭政府以及其他組織資助的非營利組織「Netherlands-based 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執行長萊爾(Jayasree K Iyer)表示,「立百病毒」是另一個引起人們極大關注的新興傳染病,隨時都有可能會襲來,它在中國爆發、擁有75%的高致死率,極有可能成為下一波大流行的病毒,並且該種病毒具有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能夠在暴露在一種,或多種抗生素之下得以生存。」
圖1:新聞報導擷圖
圖2:新聞報導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台灣外電報導引述自英國《衛報》哪一則新聞報導?其內容為何?
(一)經查核中心檢索,台灣外電所引述的是英國《衛報》2021年1月26日新聞報導〈報告警告:全球知名製藥巨頭皆尚未對未來的流行病做好準備 〉(Pharmaceutical giants not ready for next pandemic, report warns)。
(二)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採訪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另採訪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劉振軒,協助解讀《衛報》原始新聞內容。
《衛報》報導指出,總部設在荷蘭的非營利組織「藥品可及性基金會」(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近期發布獨立報告,此報告指出,全球各大製藥公司,雖然集中研發新冠病毒治療藥品,但對於下一場疾病大流行卻幾乎沒有準備。
根據藥品可及性基金會的近期報告指出,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點名的16種最大公共衛生風險中,全球各大藥廠對「立百病毒」(Nipah virus)等10種傳染病沒有因應計畫,製藥廠沒有研發出任何藥物,可以治療立百病毒、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裂谷熱」、MERS、SARS等。
圖3 英國《衛報》報導擷圖
爭議點二、台灣外電引述《衛報》報導指稱「它在中國爆發、擁有75%的高致死率,極有可能成為下一波大流行的病毒」、「近期在亞洲爆發一種名為立百病毒的傳染病毒」,《衛報》原始報導為何?
查核中心檢視《衛報》報導,此報導引述藥品可及性基金會執行長耶爾(Jayasree K Iyer)提出警告:「立百病毒(Nipah virus)有高達75%的致死率,是下一波可能爆發流行病的病原體。」
Jayasree K Iyer,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Netherlands-based 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 a not-for-profit organisation funded by the UK and Dutch governments and others, highlighted the Nipah virus, with a fatality rate of up to 75%, as potentially the next big pandemic risk.
《衛報》報導原文下方,已附上聲明強調:
該文章在2021年1月31日進行了修改。最初的版本,耶爾(Jayasree K Iyer)說:「在中國若爆發Nipah病毒,其致死率高達75%,可能是下一個大流行風險。」耶爾的說法,僅是針對談立百病毒爆發後的總體情況提出警告。中國目前並無立百病毒疫情。
圖4:《衛報》報導聲明擷圖
查核中心檢視《衛報》報導,此報導未指出中國和亞洲已爆發立百病毒,而是曾引述耶爾的呼籲與警告說:「中國假如爆發立百病毒(Nipah virus)疫情,其高達75%致死率,可能有引發下一場大流行的風險。」
綜合以上,外電把受訪者的假設呼籲,誤譯為「中國、亞洲正在爆發立百病毒」的直敘句。
爭議點三、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立百病毒最早在哪裡爆發?其傳染途徑、臨床症狀為何?
查核中心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採訪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弘毅。另採訪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劉振軒。
(一)劉振軒表示,立百病毒並非是新興病毒,最早在1998年於馬來西亞爆發,之後在新加坡、印度、孟加拉皆有疫情發生。但並沒有科學證據指出「目前亞洲正大規模爆發」,中國、台灣目前尚未有立百病毒的疫情發生。
劉振軒表示,立百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狐蝠(flying fox),病毒經蝙蝠體液(糞尿、血液、唾液)排毒,污染食物、器械、飼料,傳染給豬及人,或由豬再傳給人。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藉由動物傳人,人類如誤食沾有帶病原蝙蝠體液的果實也會被傳染;「人傳人」的案例較少,人傳人的傳播途徑是直接接觸患者體液(口鼻分泌物、尿液及血液)。2001年在印度及孟加拉造成的群聚感染,當時感染者多為患者家屬或看護等親密接觸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人類感染立百病毒後,確實有40%-75%的高死亡率,但各國衛生條件不一。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呼吸道症狀、神經性腦炎等,因此,在當初馬來西亞有疫情時,一度被誤認為日本腦炎。
劉振軒強調,病毒傳播鏈要滿足三條件:病原、環境、宿主。每個國家環境條件不一,當病毒傳播鏈被切斷後,病毒通常難以傳播下去。目前,台灣的衛生環境相對較佳,立百病毒從最早在馬來西亞爆發後,已經過20年,皆未傳入台灣。至於未來台灣是否會有相關疫情,仍待評估跟觀察。
(二)吳弘毅表示,台灣尚未出現過立百病毒。目前對於立百病毒的掌握主要來自WHO及國外的文獻。根據現有文獻,立百病毒最早發現在1998年於馬來西亞爆發。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病毒,在馬來西亞發現時,宿主是蝙蝠,再傳給豬隻,後傳給人。
吳弘毅表示,根據現有文獻,人與人之間,立百病毒可以通過分泌物傳播。感染立百病毒的臨床症狀,包括常見的呼吸道症狀、腦炎等。
綜合以上,兩位專家都指出,目前沒有科學數據指出,亞洲和中國正在爆發立百病毒。
爭議點四、外電報導引述《衛報》稱「立百病毒具有強烈抗藥性」?此說法是否屬實?
(一)查核中心檢視《衛報》,《衛報》報導引述耶爾說:「立百病毒是另一個引人高度關切的傳染病,可能隨時會爆發。下一場疾病大流行可能是具有抗藥性的傳染病。」
“Nipah virus is another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 that causes great concern,” she said. “Nipah could blow any moment. The next pandemic could be a drug-resistant infection.”
《衛報》原文是談到「立百病毒可能會爆發」(Nipah could blow any moment),接著下一句是「下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疾病可能是具有抗藥性的傳染病」(The next pandemic could be a drug-resistant infection)。
查核中心比對台灣外電,外電把上述的兩句話,合併為「「立百病毒」是另一個引起人們極大關注的傳染病....該種病毒具有抗生素抗藥性(antibiotic resistance)...。」
查核中心檢視,《衛報》提及有「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一般翻譯為抗生素抗藥性)」時舉例說明的是超級細菌、多重抗藥性結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等議題。
(二)針對《衛報》提及「立百病毒」與「抗藥性的傳染病」,到底是兩件事,還是可以合併為「立百病毒是具有抗藥性的傳染病」,查核中心採訪劉振軒、吳弘毅等兩位專家協助解讀。
吳弘毅和劉振軒均指出,《衛報》原文「立百病毒可能會爆發」和「下一場全球大流行的疾病可能是具有抗藥性的傳染病」,是兩件事情。《衛報》提及的「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指的是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但對付病毒時,不會使用抗生素。因此,《衛報》提及的「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並非在講立百病毒。
劉振軒和吳弘毅表示,根據病毒學原理,並不能指稱「立百病毒具有抗藥性」。因為立百病毒迄今沒有疫苗與藥物,不能推論立百病毒具有抗藥性。
綜合以上,台灣外電報導中提到的「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並不是在指立百病毒。
專家指出,立百病毒目前沒有藥物、疫苗,且醫界也不會使用抗生素來對付病毒,目前無法推論立百病毒具有超強抗藥性。
爭議點五、何謂「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一)劉振軒表示,抗生素僅能消滅細菌。而病毒通常是由疫苗,讓人體產生中和抗體,或是有抗病毒藥物能抑制病毒在人體複製。《衛報》提到的「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指的是細菌對抗生素(抗微生物藥物)產生抗藥性。一般抗生素可以消滅細菌,當抗生素逐漸對細菌的消滅無效時,就是產生抗藥性。
(二)吳弘毅表示,「抗藥性」泛指病毒和細菌對於藥品產生抗藥性,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來談。報導中所提到的「抗微生物藥性的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簡稱AMR),其「抗微生物藥性」泛指抗生素。一般施打抗生素時,細菌會被消滅,但一旦細菌突變產生「抗藥性」,就代表抗生素已經無效,無法消滅細菌。抗生素僅能消滅細菌,無法消滅病毒,因此這指的是「細菌」對於抗生素已產生抗藥性
此外,病毒也會有「抗藥性」的情況產生,假如過去有「抗病毒藥物」在治療病毒時有效用,但過了一段時間,病毒突變,漸漸發現在部分病患身上無效用。
結論
一、台灣外電新聞引述的出處為英國《衛報》2021年1月26日的報導〈報告警告:全球知名製藥巨頭皆尚未對未來的流行病做好準備 〉。
二、《衛報》報導未提到立百病毒在中國與亞洲爆發,立百病毒近期也未在此區域爆發。因此,外電報導「亞洲、中國正爆發立百病毒」為錯誤訊息。
三、專家指出,立百病毒迄今沒有藥物與疫苗,難以推論其有抗藥性,而《衛報》報導指出的「抗微生物藥性抗藥性」並非是指立百病毒。外電新聞稱「立百病毒具有超強抗生素抗藥性」並不正確。
因此,傳言文章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The Guardian〈Pharmaceutical giants not ready for next pandemic, report war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