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網傳「還在台灣防疫好棒棒?相信媒體政府專家繼續打針?打針死都比染疫死還多了…再打下去恐怕狀況只會更嚴峻」?

【錯誤】網傳「還在台灣防疫好棒棒?相信媒體政府專家繼續打針?打針死都比染疫死還多了…再打下去恐怕狀況只會更嚴峻」?

事實查核報告#1401
網傳「還在台灣防疫好棒棒?相信媒體政府專家繼續打針?打針死都比染疫死還多了…再打下去恐怕狀況只會更嚴峻」?
發布日期/2021年12月21日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21版】

一、傳言引述的「羅伯特・馬龍(Robert Malone)」,曾多次發表關於新冠疫情的不實言論,被歐美查核組織證實為錯誤訊息。

二、專家指出,台灣染疫死亡人數低,是歸因於台灣疫情管制得宜;而接種疫苗後通報死亡的個案,是和疫苗有「時序」上的相關性,不能直接認定是因為接種疫苗而導致死亡。兩種數字直接相比,犯了邏輯歸因謬誤,不應相比。

此傳言推論犯了邏輯歸因謬誤,因此,為「錯誤」訊息。

背景

社群平台流傳訊息宣稱:

「奇怪,怎連mRNA疫苗之父Robert W Malone都發現到台灣疫苗死亡數字,早已超過病毒,怎卻沒任何台灣媒體發現呢?

Taiwan death from COVID-19 vaccination exceeds death from COVID-19

 As of the 7th, the death toll after vaccination in Taiwan reached 852, while the death toll after the COVID-19 was diagnosed was 844. The number of deaths after vaccination exceeded the number of confirmed deaths for the first time.

濕評:很簡單,答案就是有人下令不能看到!

只是Malone沒偷看我,最新疫苗屍體數,早來到865具了,Malone沒有更新!

「還在台灣防疫好棒棒?

相信媒體政府專家繼續打針?

打針死都比染疫死還多了

除了日本媒體有報導

人家國外專家也發現了…

再打下去恐怕狀況只會更嚴峻」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圖2: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傳言引述來自「Robert W Malone, MD」的擷圖。


圖3:社群平台傳言搭配之圖片

查核

爭議點一、傳言所引用的擷圖出處為何

查核中心檢索關鍵字,在名為「Robert W Malone, MD」的推特帳號上,找到相同的貼文內容,其貼文發布時間為2021年10月12日。

因此,推特帳號「Robert W Malone, MD」確實在2021年10月12日發布相同內容。


圖4:推特帳號「Robert W Malone, MD」確實在2021年10月12日發布相同內容。

爭議點二、傳言提及的「Robert W Malone」是誰

查核中心在第1160號查核報告中對「羅伯特・馬龍」進行查證。

根據英國查核組織《Logically》查證,馬龍(Robert Malone)在個人網站和推特上一直宣傳自己是mRNA疫苗的發明者。事實上,馬龍曾在1989年發表研究〈Catinic liposome-mediated RNA transfection〉,對RNA技術帶來開創性貢獻,但馬龍並非mRNA疫苗的發明者。

馬龍則提供相關技術的專利並對《Logically》回應,他不是「發明mRNA疫苗」,而是「開發技術平台」,而《Logically》檢視馬龍提供的專利,並無證明他發明mRNA疫苗。

根據《大西洋月刊》報導,馬龍在1989、1990的研究中,將遺傳物質(RNA或DNA)以微脂體注射到老鼠的細胞,可轉錄出新蛋白質,研究指出可能為疫苗開發提供替代方法,但現今mRNA疫苗的開發應是眾多研究努力的成果。

查核中心檢索,馬龍曾宣稱「S蛋白有毒性」、「S蛋白對身體有害」等言論,已被《路透社》查核團隊、《Politifact》證實為錯誤訊息。此外,馬龍也發表過其他關於新冠疫苗的不實言論,被《法新社》查核團隊、《Health Feedback》證實為錯誤訊息。

綜合以上,「羅伯特・馬龍」並非mRNA疫苗的發明者,且他曾多次發表有關新冠疫苗的不實言論,被歐美查核組織證實為錯誤訊息。

爭議點三、傳言宣稱「台灣疫苗死亡人數超過染疫死亡人數」,專家如何解讀?

打疫苗死亡人數、染疫死亡人數的統計數據為何

(一)針對染疫死亡人數,查核中心檢索,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截至2021年12月19日,台灣感染COVID-19死亡人數為850人。

針對「打疫苗死亡人數」,並沒有任何官方統計欄位稱為「打疫苗後死亡人數」。

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指出,傳言所稱打完疫苗後的死亡的人數,只是打完疫苗後發生死亡事件而通報的人數,並不代表是因為疫苗而導致死亡。舉例來說,台灣2020年有約17萬人死亡,平均一個月約有1萬4千多人死亡。這1萬4千多人當中,不能說因為打過疫苗,就直接認定是疫苗導致死亡。

邱南昌說,如果有人接種疫苗後發生嚴重的不良反應,可以向疾管署的「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管道申請救濟。疫苗接種受害救濟委員會會檢視個案狀況,判斷是否和疫苗有因果關係,如果認定不良反應與疫苗有關,會給予救濟。截至2021年12月10日,在這些申請救濟的個案中,沒有死亡個案被認為是COVID-19疫苗所導致

邱南昌補充,接種COVID-19疫苗的功能是降低感染COVID-19發生重症的機率。

(二)根據疾管署2021年12月20日更新的〈1101219 COVID-19 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自2021年3月22日至12月19日,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共1206例。

〈110/12/16 COVID-19 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文件強調,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為接種疫苗之後任何時間,通報者主動通報因懷疑或無法排除與疫苗施打相關之任何事件。這些通報事件時序上發生於疫苗接種之後,但不表示為接種疫苗所致。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為被動監測系統,不良事件通報數本身不能解釋或用於得出疫苗相關問題之存在與否、嚴重程度、頻率或發生率的結論,且應在其他科學資訊的背景下進行解釋。

專家如何解讀「染疫死亡人數低於打疫苗後通報死亡人數」的現象

(一)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指出,台灣疫情控制好,所以染疫死亡人數較低。而將「染疫死亡人數」與「打疫苗後死個案」比較,是公共衛生流行病學上的邏輯謬誤。因為目前針對打疫苗後死亡的個案是有「時序」上的相關性,並不代表和疫苗和死亡有因果關係。直接將「染疫死亡人數」與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中的「死亡人數」相比,並不恰當。

(二)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翁瑞宏指出,對於死亡數的比較,都要先確認原死因 (underline cauce)。對於染疫而亡,定義必然是因染疫而死亡者。至於疫苗接種後死亡有很多因素,未必確切是疫苗接種本身而直接導致死亡。因此在探討時要排除非相關因素所導致之死亡,例如死於車禍。

翁瑞宏說,傳言比較「染疫死亡人數」和「打疫苗死亡人數」實無意義。對於防疫,仍應鼓勵民眾接種疫苗。

(三)和信醫院藥劑部主任、藥害救濟基金會前董事長陳昭姿表示,不管是認定藥劑或疫苗受害,都有嚴謹的程序,且需調閱相當多個案的資料才能釐清是否與藥物或疫苗有關。目前台灣新冠疫苗不良事件通報數雖然比因染疫死亡的人數多,但這是時序上的相關,是否有因果上的相關,需要嚴謹的審查才能確定,不能從數字上判斷。

陳昭姿表示,疫苗的免疫反應藥理作用比較複雜,但台灣專家在審查疫苗不良反應事件時,會參考國際通報資料,目前國際並無新冠疫苗會致死的資料。所有的醫學資料都是經過眾人的經驗累積持續往前,專家也會不斷參照最新的資料給予判定。

陳昭姿表示,台灣有慢性病者眾,如果是病況穩定、藥物劑量已經固定、處在追蹤期的病人,接種疫苗不會有問題。但如果近期慢性病控制不穩,或才剛被診斷、還在調整藥物劑量階段,可以等身體狀況穩定再接種疫苗。但在還沒接種疫苗前,就要格外注意防疫措施,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2/21版】

一、傳言引述的「羅伯特・馬龍(Robert Malone)」,曾多次發表關於新冠疫情的不實言論,被歐美查核組織證實為錯誤訊息。

二、專家指出,台灣染疫死亡人數低,是歸因於台灣疫情管制得宜;而接種疫苗後通報死亡的個案,是和疫苗有「時序」上的相關性,不能直接認定是因為接種疫苗而導致死亡。兩種數字直接相比,犯了邏輯歸因謬誤,不應相比。

此傳言推論犯了邏輯歸因謬誤,因此,為「錯誤」訊息。

參考資料

【錯誤】網傳影片宣稱「mRNA注射進入細胞後,產生S蛋白遊走在血液裡,血小板就會過來,碰到那個地方的時候,它馬上釋放它的功能,把它補洞,形成一個小小的血栓...」?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1101219 COVID-19 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