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識讀新研究】提供給讀者可信的資訊 比打擊假訊息更有效

【媒體識讀新研究】提供給讀者可信的資訊 比打擊假訊息更有效

記者何蕙安/編譯

錯誤資訊與虛假訊息的問題,已經成為當代的主要挑戰之一。一篇由歐洲研究者發布的最新研究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如果要改善資訊生態系,與其努力讓人們拒絕錯誤訊息,想辦法提高人們對於可信資訊的接受度與信任,效果可能更為顯著。

這篇名為(決戰錯誤資訊?還是為資訊而戰?)(Fighting misinformation or fighting for information)的研究,於1月12日發布在《哈佛不實訊息評論》(Misinformation Review)。阿爾貝托.阿切比(Alberto Acerbi)、沙夏.阿爾泰(Sacha Altay)與雨果.馬歇爾(Hugo Mercier)等三位研究者建構了一個模型,模擬當社會處於不同的「錯誤資訊盛行程度」與「對可信與錯誤資訓的接受度」時,分享真假訊息的情況。

圖文版(可左右滑動)

作者之一的沙夏.阿爾泰在推特上發文強調,該研究不應該被理解為「對抗不實訊息」有效性有限,而應該是「在提升人們對於可靠資訊的信任度上,應該要做的更多」。

主流偏重打擊不實訊息

研究團隊分析,過去心理學學者不實訊息的研究中,發現受試者「相信錯誤新聞」與「拒絕接受可信新聞」的機率相當;在一些錯誤資訊可能造成傷害的情況下,主流的作法逐漸轉向打擊不實訊息,引導人們拒絕錯誤資訊,或是避免進一步分享。

相對的,在如何提升人們對於「可信資訊的信任感」方面,相關的關注與討論就相對較少。

為了瞭解現行改善資訊生態系的干預手段的有效性,研究團隊建立了模型,在帶入符合實際情況的條件下,模擬在實施不同的手段、使得社會對於「不實訊息接受度」與「可信資訊接受度」改變時,人們分享可信資訊與錯誤訊息的情況。如果可信資訊分享數大於錯誤訊息分享數,代表是一個較健康的資訊生態系。

值得一提的是,該模型的設定主要根據過去的相關研究,包括人們新聞消費中大約5%是錯誤資訊,95%來自可靠來源,而人們對於可靠資訊與錯誤資訊的的接受度分別為60%、30%。在此基準上,研究團隊模擬了不同的情況,包括不實訊息接受度降到0%或90%等極端情況。

研究發現增加民眾對可靠資訊的信任感更有效

模型顯示,跟強調可信資訊接受度的手段相比,降低民眾對於錯誤資訊接受度的手法在對抗不實訊息的效果是很微小的。根據其模擬結果,就算把對錯誤資訊的接受度從30%大幅減少到0%,對於可信資訊的接受度只會增加1個百分點,達到60%至61%。

也就是說,即使民眾對於準確資訊的接受度僅微幅提升1個百分點,其效果仍比把不實訊息的接受度降到0%還有效。


圖1:研究顯示在錯誤資訊盛行率為1%至10%(X軸)的情況下,在不同的可靠資訊接受度時,資訊比分(可信資訊分享數減去錯誤資訊分享數,正數代表準確資訊量較多)的分佈情況。在錯誤資訊量大約是整體資訊的5%的情形下,只要增加人們對可靠資訊究受度1個百分點,就對改善資訊生態系有顯著效果/擷自研究報告

研究指出,只有在不實訊息極為盛行,且準確資訊受度的提升不見任何成效時,透過打擊不實訊息的干預手段才是有效的。不過,現階段美國、德國、法國與英國等多國的研究皆顯示,錯誤訊息的盛行率大約在0.1%至6%之間;也就是說,可靠資訊基本上仍是現行資訊生態系的大宗。

模型顯示,就算假定不實訊息的盛行率高達10%,努力把不實訊息接受度從30%降到0%的舉措,其效果也僅略等於把準確資訊接受度增加3個百分點。顯示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投注在後者的行動可能效益更高。

保持透明度,可增加民眾對於新聞的信任

話說回來,比起打擊錯誤資訊、宣揚批判性思考與不要分享可疑訊息等「降低錯誤資訊接受度」的主流作法,實務上究竟該如何提升「對於準確資訊的接受度與信任度」,這議題可能想來有些抽象。

研究團隊也在報告中坦言,雖然要改善民眾對於可信資訊的信任、接受高品質的新聞學,並不容易,但一些研究已經證實可能性。

多個研究顯示,如果清楚透明的介紹關於報導新聞的記者、解釋新聞的產製原因與流程,可以增加人們對於記者、新聞與新聞組織的的可信度;在另外一個2021年發布的研究也顯示,在閱讀查證網路資訊的技巧後,有助於提升人們之後對於來自不熟悉的可靠新聞來源的科學資訊的接受度。

在另外一個研究中,研究者以類似新聞入口網站的形式呈現包括「事實查核報告」與「支持新聞學的評論」等兩類內容在內的新聞文章,讓受測者閱讀。研究發現,這兩類文章的閱讀組合可以增加讀者對於媒體的信任,而且也有更高的意願在未來繼續閱讀新聞。

參考資料

Acerbi, A., Altay, S., & Mercier, H. (2022). Research note: Fighting misinformation or fighting for information?. Harvard Kennedy School (HKS) Misinformation Review. 

首頁代表圖:bruce mars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