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完整解答米酵菌酸」?
【事實釐清】網傳「完整解答米酵菌酸」?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8版】
台北寶林茶室發生邦克列酸中毒案,網路出現大量邦克列酸衛教文章,並稱腸粉、河粉、米線等易出現邦克列酸。為免民眾對特定食材出現恐慌,查核中心諮詢專家,提供以下資訊﹔
一、邦克列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產生的毒素,致死率可達3成以上,但其產毒有特殊環境條件限制,包含中性環境、低鹽、溫暖潮濕且要有油脂,才會大量產生毒素,並非常見的食品中毒類型。
二、專家指出,邦克列酸容易汙染的食物多發生於自製發酵的玉米類、椰子果肉食物。也常見於製作過程穀、麥類磨漿後未即時晾曬製作、或製作完未冰導致變質的澱粉類,如河粉、涼皮等;或在室溫久泡的乾木耳、乾銀耳等。
三、專家建議,台灣時常溫暖潮濕,應注意食材保存,泡發食物或前置處理後應立即烹煮,烹煮後也應盡快食用。自製發酵食品風險較高,建議改買市售、有滅菌處理的商品為宜。
背景
近期爆發重大食安事件,多名民眾到台北市寶林茶室用餐後身體不適,已造成2人死亡。根據衛福部公布的檢驗結果,在中毒者身上驗出邦克列酸(昔稱米酵菌酸),應為造成食品中毒的原因。
自寶林茶室食安事件發生後,社群平台、通訊軟體大量流傳邦克列酸的相關訊息,其中一則營養師貼文廣為流傳。文中提及邦克列酸可能出現在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久泡木耳等食材中。
圖1:社群平台流傳訊息擷圖
查核
查核點一:邦克列酸(米酵菌酸)是什麼?
(一)為了避免民眾誤以為邦克列酸與米有關、對米製品產生恐慌,衛福部4月3日舉行專家會議後,將米酵菌酸正名為邦克列酸。
(二)台北榮民總醫院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特聘教授兼部主任楊振昌說,邦克列酸是一種小分子脂肪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產生的毒素。
楊振昌說,從1895年印尼爪哇爆發多人因食用椰子發酵餅導致中毒死亡案件後,在非洲、中國東北及南方,以及東南亞其他國家都曾出現中毒案例。雖然每次發生都會有多人傷亡,但並非常見的食品中毒類型,民眾不用過於恐慌。
亞洲大學食品安全檢測中心主任蔣育錚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要產生邦克列酸需要特定條件,要在中性環境(pH值接近7)、低鹽、溫度20-30度且要有油脂,才會大量產生邦克列酸。如果有妥善保存、或是完全發酵、酸性(pH4.5以下)、沒有加油脂的東西,都不利邦克列酸出現,也不用過度擔心。
查核點二:邦克列酸中毒會有什麼症狀?
楊振昌說,因邦克列酸耐熱,經過高溫、高壓烹煮都難以破壞毒性,加上無色、無味,人一旦吃到被邦克列酸汙染的食物時通常難以察覺,中毒者往往因而吃入大量毒素,因此產生嚴重症狀、甚至死亡。
根據目前國際已有發表的研究結果,邦克列酸的毒性機轉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研究、釐清之處。已知的作用機轉是邦克列酸會影響人體粒線體運作,導致細胞無法呼吸或進行能量交換,進而導致死亡。
楊振昌說,根據有紀錄在案的資料回顧,中毒者通常在進食後1至10小時出現症狀,包含噁心、嘔吐、腹瀉或水瀉、全身無力等,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少尿、血尿、黃疸、意識不清、抽搐、休克,並可能於症狀出現後的1至20小時死亡。
邦克列酸中毒後的死亡率可達3成至5成,且此類中毒並無解毒劑,治療以積極的支持療法為主。
查核點三:邦克列酸可能出現在哪些食材中?
楊振昌表示,根據現有的文獻報吿,邦克列酸容易汙染的食物多發生於自製發酵的玉米類、椰子果肉食物。也常見於製作過程穀、麥類磨漿後未即時晾曬製作、或製作完未冰導致變質的澱粉類,例如河粉、涼皮、發酵玉米麵、糯米圓等;或是乾木耳、乾銀耳長時間在室溫泡發,導致毒素大量增加;另也有案例是未冰存、保存失當的發酵薯類產品,例如山芋粉絲、馬鈴薯粉條等。
楊振昌表示,從上述資料可知,特定食材受邦克列酸汙染,關鍵可能在製程或保存不當;而不是因為是米製品或澱粉製品,所以風險提高。
蔣育錚也表示,中國近年確實發生一些河粉、涼皮受到汙染後,產生邦克列酸導致中毒的事件。但此類澱粉食品會有毒素,是因為先受到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汙染,且符合特定條件才會產出邦克列酸。
蔣育錚說,在寶林事件後很多民眾會擔心米製品或澱粉製品,但邦克列酸產生有嚴格的條件限制,並不是常見的狀況。在此次事件後,政府應針對邦克列酸汙染原因擬定對策,降低日後再發生的可能性。
查核點四:若擔心邦克列酸,應該怎麼防範?
楊振昌表示,台灣時常溫暖潮濕,建議民眾泡發食物或前置處理後應立即烹煮,烹煮後也應盡快食用。若有保存食物需求,須特別留意應依照食物的特性以冷藏或冷凍保存。
楊振昌說,邦克列酸中毒多發生在自製發酵食品,自製發酵食物有一定的風險,建議改購買市售、已進行滅菌處理措施的商品較為安全;若發現食物已有變質或異味,則應立刻丟棄。
民眾若單獨或群聚用餐後出現共同的腸胃症狀,建議應保留剩餘食物,並盡早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