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釐清】網傳圖表「新冠病毒在各種場合的風險等級,分為9個等級」?
【事實釐清】網傳圖表「新冠病毒在各種場合的風險等級,分為9個等級」?
經查: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6/3版】
一、此圖原始出處是美國德州醫學會於2020年7月發布圖表,以協助民眾在疫情期間評估活動的疫情風險值。
二、這張圖表預設的前提為:參與者做好個人防護,包括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至少1.82公尺距離、勤洗手等,再依據室內外、與他人接近距離、暴露時間等標準,將活動依染疫風險分為九等級。
三、台灣專家表示,國情不同,國外的染疫風險分類不一定適用於台灣。提醒民眾,應該把握出外全程配戴口罩、減少與人接觸、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勤洗手等防疫原則。
【查核聲明】疫情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背景
通訊群組與社群平台近期流傳一則訊息,搭配圖文宣稱:「頗有用的風險分級表給大家參考,疫情升級請避開高風險場所」
此傳言有多種版本,包括文字版本與不同的圖文版本。
圖1: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2:社群平台圖文擷圖。
查核
爭議點一、網傳「風險分級表」的原始出處為何?
查核中心檢視網傳圖文,均標明出處為美國德州醫學會(Texas Medical Association)。
查核中心以關鍵字檢索,找到德州醫學會在2020年7月間發布的圖表以及介紹此圖表的文章。經比對,德州醫學會發布的圖表與網傳圖文的內容完全相同。
根據美國德州醫學會2020年7月22日文章指出,此圖表由德州醫學會新冠肺炎任務小組和感染委員會共同擬定,以協助德州人於疫情期間選擇參與安全活動。
文章同時指出,此圖表評估各種場合活動的風險值,預設前提是參與者都有「戴上口罩」、「與非直系親屬的人保持至少 6 英尺(約1.82公尺)的距離」並「經常洗手」。在這些前提下,再依「室內外」、「與他人接近程度」、「暴露時間」、「遵守安全準則的可能性」以及「個人風險程度」等標準,將這些活動分為 1(風險最低)到 10(風險最高)級。
查核中心進一步檢索,在德州醫學會粉絲專頁,找到2020年12月10日發布的另一版本圖表。此為德州醫學會因應「聖誕、新年假期」等重要假期,幫助民眾在疫情間選擇參與安全的活動。
此版本同樣以「戴上口罩」、「與非直系親屬的人保持至少 6 英尺(約1.82公尺)的距離」、「經常洗手」等前提,將活動分為1(低風險)到10(高風險)等級。
12月10日的圖表下方更提醒,「人群愈多」、「愈少戴口罩」、「長時間群聚在室內」、「更多唱歌、聲音飛沫」、「更多飲酒」,會讓感染等級愈高。
圖3:美國德州醫學會2020年12月公布「活動風險等級」表。
爭議點二、傳言宣稱「美國德州醫學會資訊,新冠病毒在各種場合感染風險,將不同活動分為9等級」,這種分類是否適用於台灣?
查核中心採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邱南昌表示,每個國家的國情不同,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國外對於各種活動的感染風險分類不一定適用於台灣,因此,建議參照台灣的
防疫規範即可,把握好防疫基本原則,包括: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外出戴口罩,勤洗手。
查核中心採訪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培詩。她說,雖然美國德州發佈的等級風險表,並不完全適用於台灣。而圖表提到的,「在室內和別人一起吃飯」確實是非常高的風險。如果在室內,所有人都戴口罩,不致於噴出太多飛沫。但如果是和別人一起吃飯,口罩勢必得拿下來,噴出的飛沫,容易累積在室內空氣中,容易傳染給另一位沒戴口罩的人。
陳培詩表示,總體來說,「是否戴口罩」、「人群接觸多寡」、「空氣是否流通」,是判斷環境中染疫風險的原則。提醒民眾,應該把握出外全程配戴口罩、減少與人接觸,注意室內空氣流通,才是避免染疫最重要的措施。
結論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6/3版】
一、此圖原始出處是美國德州醫學會於2020年7月發布圖表,以協助民眾在疫情期間評估活動的疫情風險值。
二、這張圖表預設的前提為:參與者做好個人防護,包括戴口罩、與他人保持至少1.82公尺距離、勤洗手等,再依據室內外、與他人接近距離、暴露時間等標準,將活動依染疫風險分為九等級。
三、台灣專家表示,國情不同,國外的染疫風險分類不一定適用於台灣。提醒民眾,應該把握出外全程配戴口罩、減少與人接觸、注意室內空氣流通、勤洗手等防疫原則。
【查核聲明】疫情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參考資料
BE INFORMED: Know Your Risk During COVID-19
〈TMA Chart Shows COVID-19 Risks for Various Activities〉
美國德州醫學會2020年12月10日發布的臉書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