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odcast
line
instagram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輸入關鍵字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search results.
生活
【錯誤】網傳車輛追撞影片「這是鳳山檢舉達人今天被棒球隊攻擊」?
2023-10-0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0/2版】 社群近期流傳車輛追撞影片,並稱「這是鳳山檢舉達人今天被棒球隊攻擊」,影片查證如下: 一、網傳影片實際上是發生於2022年8月高雄茄萣區,原始事件是駕駛行車糾紛,與傳言所提「今天檢舉達人被攻擊」無關。 查核中心跟高雄鳳山分局查證指出,此段影片是2022年的行車糾紛事件,與傳言稱的檢舉達人被攻擊無關。截至目前鳳山分局也無接獲相關案件。 二、高雄市警察局鳳山分局提醒,民眾隨意在社群上流傳他人影片並毀損他人恐違法,切勿隨意轉傳不相關的影片,或是試圖教唆暴力。 傳言挪用不相關影片指稱是「檢舉達人被棒球隊攻擊」,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錯誤】網傳「水梨果梗黏黏的、果心大、果肉鬆散、切開易發黃、7月中旬前上市,代表有用生長激素,會影響生育」?
2023-09-2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8版】 一、專家說,凡是讓果實變大的因素都會造成水梨果梗粗、果心大、果肉鬆散、甜度降低,比如,施肥量太多、施肥頻率太高、灌溉過多、果實膨脹期常下雨、使用生長調節劑等。因此,只看到這些現象,無法直接反推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 二、專家表示,水梨果梗摸起來黏黏的,可能是因為塗了勃激素與羊毛脂的混合物,以促進水梨生長。植物會產生各種生長激素,在符合特定條件下可用人工方式額外加強,也就是使用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與動物荷爾蒙無關,不致影響人體健康,在合法與合理使用下,也不會產生藥害問題。 三、傳言稱7月中旬前上市的水梨有使用生長激素,專家說,這是錯誤訊息,因為上市時間主要跟水梨品種有關,例如豐水梨通常在6月即可採收。 四、水梨切開後果肉發黃,營養師說明,這是是氧化褐變現象,與栽培時是否使用生長調節劑無關,像蘋果、蓮霧、香蕉等淺色果肉水果都有此現象。 傳言有多處錯誤,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錯誤】網傳「萊豬都被義美、黑橋、新東陽、全聯收購,全部變成加工食品」?
2023-09-2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8版】 一、傳言提及的三家台灣食品業者均表示,肉品的來源都是台灣國產豬肉,不含萊克多巴胺,也並未使用進口豬肉。 而被傳言點名的通路業者也表示,架上所販售的豬肉皆為台灣產豬肉,調理肉品也皆未使用含有萊克多巴胺國別的豬肉。 二、專家表示,由於美豬價格並不比台豬便宜、美豬有特殊腥味,以及地方衛生局會稽查肉品來源國標示等理由,品牌食品業者在低利潤、高風險的情況下,以美豬混充台豬的可能性低。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更新資訊 2023/10/6版】食藥署和桃園衛生局於9月底到10月初,查獲2家冷凍食品業者,使用美國豬肉,與加拿大豬肉混製為火鍋肉片、豬肉片、豬梅肉捲等產品,未落實豬肉標示產地為美國,部分產品流入15縣市的餐廳、小火鍋等通路,此批豬肉檢驗後確認沒有萊劑,這兩家業者因標示不實被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部分錯誤】網傳圖卡「全世界有23種虎頭蜂......預防虎頭蜂攻擊,勿穿鮮豔衣物、勿噴香水」?
2023-09-27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7版】 9月20日一群登山客遭虎頭蜂攻擊致2人死亡,引發社會關注,網路上流傳一張介紹虎頭蜂及自保方法的圖卡,查證如下: 一、專家說,秋天是虎頭蜂攻擊性最強的季節,到野外應穿戴淺色衣帽,如遇虎頭蜂應冷靜快步往反方向離開。切勿揮舞衣物想趕走虎頭蜂,以免被視為挑釁而招致蜂群追擊。 二、專家表示,網傳圖卡所提自保方法包括「不穿鮮豔衣物、不噴香水」,應修改為「不穿黑色衣服」。專家曾做實驗,發現黃色不會引發虎頭蜂追擊,反而黑色更易引來蜂群,且虎頭蜂對於香水味也沒有特別的偏好。 專家提醒,雖然虎頭蜂對香水味似乎沒有特別的偏好,但昆蟲的嗅覺很靈敏,噴香水後可能因此招引特定的昆蟲,到野外時避免身上有濃郁氣味為佳。 網傳圖卡裡的虎頭蜂防禦強度、攻擊指數等資訊大致正確,但只能做為參考指標;圖卡所提的自保方式「勿穿鮮豔衣物、勿噴香水」並不正確,應改為「不穿黑色衣服」。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生活
【部分錯誤】網傳「在國道高速公路上,行駛開放路肩,不僅限速60,更不可以駛回主線車道」?
2023-09-25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5版】 一、網傳紅單違規地點靠近湖口交流道,該路段有開放路肩,但因鄰近交流道口,車輛不能駛回主線道而挨罰。 二、國道公路警察局指出,並非所有開放行駛的路肩都不能駛回主線道,而是要看該路段是哪種路肩類型。若是鄰近交流道口的路肩,車輛只能開往出口,不能駛回主線道,而其它開放路肩則可切換回主線道。 三、交通部高公局表示,無論國道路肩是開放行駛或關閉,在上下游都會有標誌,供民眾遵循。 國道開放行駛路肩的路段,若是近交流道口,不能切換回主幹道,但其他開放的路肩仍可切喚回主幹道。傳言宣稱「國道高速公路,不可駛回主線車道」的說法,不夠精準,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生活
【錯誤】網傳「進口美豬來台灣加工,依據食藥署現行規定,就變成台灣豬了」?
2023-09-2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3版】 近期流傳訊息與圖卡,宣稱進口美豬來台加工後,可將產地改標示為台灣,查證如下: 一、依現行規定,進口豬肉相關食品,不論是否有無加工,都必須標示豬肉原料的原產地。廠商如未如實標示,最高可以開罰400萬元。 二、食藥署表示,不管何種型態的豬肉製品,或有無加工、實質轉型,都要標示「豬肉原產地」。不會如傳言所說,進口美豬來台加工後,就能合法將產地標示成台灣。 例如,台廠進口美豬加工製成豬肉水餃,食品產地會標示為台灣,但同時也必須標示豬肉原料產地為美國,兩種標示要同時存在。如果廠商未標示豬肉產地就是違法。 三、網傳圖卡為2021年新聞事件,供應國軍的豬排遭質疑以美豬混充為台灣豬。經檢視網傳照片,可知明確標示「原產地:台灣」,與「豬肉原產地:美國」。符合目前豬肉製品標示規範,也與傳言質疑的改標無關。 依據現行法規,進口豬肉不管是否加工,都必須標註「豬肉產地國」,法規並未允許進口豬肉「洗產地」為台灣,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此報吿針對傳言宣稱進口美豬來台加工的標示,進行查證,法規並未允許「洗產地」;至於民間團體曾在2023年6月追問美國進口冷凍豬肉流向、監督食品標示是否落實,均為可受公評之事,不是本報告查核之範疇。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錯誤】網傳影片「這是華為手機Mate 60 Pro拍的」?
2023-09-2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3版】 華為8月底發布新款手機後,網路開始熱傳一段以望遠鏡頭拍攝的影片,稱這是由華為新機Mate 60 Pro所拍攝,查證如下: 根據網傳影片畫面拉遠後的銳利度及細節呈現,攝影專家認為應是光學變焦,而非手機的數位變焦畫面。且影片中的焦段已經超越華為該款手機的規格,專家判斷應是由超高變焦比的數位相機拍攝,並非手機。 專家也指出,影片中可聽到數位相機鏡頭變焦的機械運作音,這是手機變焦不會有的聲音。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錯誤】網傳「美豬變不見的秘密,美國活體豬來台屠宰變台豬」?
2023-09-2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2版】 進口冷凍美豬肉流向近期受矚目,PTT有訊息宣稱台灣有業者會進口美國活體豬到台灣屠宰,變成台灣豬,且稱這是美豬變不見的秘密。查證如下: 經查,傳言引用活體豬屠宰標示法規,錯誤推論為「美豬消失的秘密是活體豬來台屠宰」,混淆視聽為「進口冷凍美豬的標示問題」。 養豬專家表示,美國活體豬價格高於台豬,台養豬業者進口美活體豬主要用於育種繁殖,少數是農場進口用以觀賞。傳言宣稱進口活體豬用於屠宰,不符業界成本考量,與現況不符。 養豬專家表示,種豬的營養需求要考量的是維持繁衍品質,養種豬不需餵萊克多巴胺。 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2023/9/22】此查核報吿是查核傳言宣稱進口活體美豬到台灣洗產地;至於民間團體曾在2023年6月質疑美國進口冷凍豬肉的流向,此議題為可受公評之事,不在查核範疇。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易生誤解】網傳「最近千萬不要去全家、7-11買茶葉蛋,昨晚電視名嘴他們說了,現在超商的茶葉蛋是進口的巴西毒蛋」?
2023-09-2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2版】 一、傳言提到的兩名政論節目來賓的發言,一人提及茶葉蛋用進口蛋但未指名超商茶葉蛋;另一名未曾提到茶葉蛋,但傳言扭曲兩人談話,易造成誤解。 農業部曾說明,進口雞蛋的流向之一為加工業者,而加工項目包括茶葉蛋,但農業部記者會並未提到超商的茶葉蛋是用進口蛋。 二、查核中心在9月22日分別詢問統一、全家、萊爾富與OK超商,四大超商業者表示,門市製作販售的鍋爐茶葉蛋是國產蛋。 民眾近期關注進口雞蛋議題,傳言扭曲兩位政論節目來賓談話,過度延伸為「超商通路銷售的茶葉蛋為巴西毒蛋」易引人誤解,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錯誤】網傳影片「這場演唱會台下觀眾有蔡英文、賴清德......台灣的文化水平已經沉淪到難以想像的地步了」?
2023-09-21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21版】 一、網傳影片的原始事件是躍演劇團製作的讀劇音樂會《勸世三姊妹》彩排畫面,並非官方正式演出,彩排時沒有觀眾;該劇藝術總監暨導演曾慧誠說,總統蔡英文等未曾到場觀賞正式演出。 二、此段彩排畫面從2021年6月起流傳,搭配「可悲的年輕人......滿滿的台灣價值」、「如此低俗的表演,我們的文化還有救嗎?」等帶有個人主觀的評論。 傳言在2023年9月出現新版本,稱「蔡英文、賴清德、五院正副院長與各部會首長」到場觀賞、「官夫人帶著兒孫合唱」等,可知是舊傳言的變形版本。 三、檢視近期報導,並沒有傳言所稱「多位政治人物共同觀賞演唱會」的相關報導。 傳言挪用2021年5月讀劇音樂會彩排畫面,傳言虛構多位政治人物到場,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本報告僅查核「這場演唱會台下觀眾有蔡英文、賴清德等」部分,至於戲劇文化表演內容之評論不在查核範疇。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生活
頁面
« 第一頁
‹ 上一頁
…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