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odcast
line
instagram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輸入關鍵字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search results.
健康
【錯誤】網傳教材「台灣的教育真的沒救了嗎?兒童雜誌開始洗腦小孩,吃蟲救地球...有些昆蟲含有人體無法加工的“甲殼素”與毒素...吃昆蟲最終會讓你患上呼吸系統疾病、脊椎癌」?
2022-11-0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3版】 一、傳言所提的雜誌是2021年11月出版,提供給國小中高年級學生的家長、學校自由訂購的學習教材。該期雜誌的內容介紹國際食用昆蟲的新穎食品趨勢及相關知識。 二、專家指出,傳言「昆蟲有甲殼素,無法用烹飪去除,會有呼吸疾病、致癌」並不正確。甲殼素普遍存在於昆蟲、蝦、蟹、各類食品中,並不會造成人體呼吸疾病、脊椎癌。 三、專家表示,食用昆蟲是全球食品新穎趨勢,因其具有高營養、環保等因素,聯合國糧農組織也曾提倡。 並不是任何昆蟲都可以吃,一般來說,能吃的昆蟲通常是蛋白質高、無毒、無臭等。以目前可食用昆蟲來看,並沒有任何證據指出會致癌。許多國家推廣食用昆蟲時,也會和其他食物一樣訂有規範。 傳言所提的學習刊物探討國際吃蟲的飲食趨勢,但傳言錯誤指稱吃蟲會致病及致癌,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影片「歐洲藥品管理局官員質疑新冠病疫苗研發實驗時間紀錄居然比武漢發現新冠疫情的時間還早。未卜先知?超前布署?兩大疫苗廠無法回答」?
2022-11-0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1/2版】 一、網傳影片的原始事件,是羅馬尼亞籍的歐洲議會議員Cristian Terheş於2022年10月11日召開記者會,針對藥廠研發新冠疫苗的時機點提出質詢。傳言誤稱他為「歐洲藥品管理局官員」。 二、查核中心諮詢專家表示,輝瑞自2003年SARS疫情爆發後即投入冠狀病毒相關研究,莫德納也是早在10年前就開始研發mRNA技術,因此兩大藥廠才有辦法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就能快速進入疫苗臨床試驗,傳言的論點並不成立。 因此,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影片「一盤苦瓜一個月毒死48人!苦瓜這樣吃比砒霜還毒30倍...他在炒苦瓜的時候加入了亞硝酸鹽,醃的時間過久,導致亞硝酸鹽中毒」?
2022-10-2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0/26版】 一、專家指出,「辣椒炒苦瓜」這道料理,不需另加亞硝酸,這道料理本身沒有中毒問題,傳言描述的情景不合常理。 二、專家指出,天然蔬果可能含有少量硝酸鹽,但並不會有中毒的疑慮。一般對硝酸鹽是來自加工肉品和醃漬品,其為合法添加物,若醃製衛生條件不佳,有可能有硝酸鹽過量問題。 三、專家指出,攝入超過每日攝取安全容許量的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可能會有毒性效應,包括缺氧、呼吸困難、烏嘴病,但一般從飲食攝取的硝酸鹽量不致造成健康疑慮。 四、專家指出,肉眼無法辨識亞硝酸鹽含量,傳言建議用顏色判斷亞硝酸鹽含量並不可行。 一般對亞硝酸鹽添加的疑慮是來自加工肉品,建議少吃加工食品,多吃天然蔬果,並趁新鮮時儘速將蔬菜食用完畢。 網傳影片描述的情境不合常理,辣椒炒苦瓜不會有中毒疑慮,傳言說法過於渲染誇張,對亞硝酸鹽的敘述也不精準,因此,為「錯誤」。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事實釐清】網傳白點X光照片「來自泰國,這女生很愛吃刺身,寄生蟲已在體內繁殖死亡後鈣化而成...溫馨提示生的肉食海鮮別吃太多」?
2022-10-2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0/26版】 一、專家指出,網傳X光照片應是豬囊尾蚴症。其傳染途徑主要是吃到被「豬肉絛蟲蟲卵所污染的食物或水」,或經由糞口傳染,並不是生吃豬肉或海鮮導致。 二、專家提醒,避免豬囊尾蚴症,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烹飪衛生及個人衛生習慣,以吃熟食為主。台灣目前公共衛生環境良好,本土案例很少,多是境外移入,民眾出國旅遊應多注意當地衛生條件狀況。 三、專家指出,當人誤食絛蟲蟲卵時,其外殼會在腸道內脫去且孵化為幼蟲,並穿透腸壁進入血液循環系統而到達身體各個組織器官。最常見於全身皮下組織及肌肉,可藉由X光檢查診斷;但若感染到腦部、眼睛恐會造成癲癇、失明。
事實查核報告
事實釐清
健康
【錯誤】網傳「10/2我帶寶寶去接種流感疫苗,回來以後寶寶就不停流鼻涕......寶寶被接到醫院後沒多久就離開了我們。前幾天朋友看到新聞告知我,才知道寶寶是接種了錯誤的疫苗」?
2022-10-21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0/21版】 一、疾管署表示,截至目前為止,並無流感疫苗接種後通報不良事件的死亡案例。 二、台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追蹤118名誤種國光流感疫苗的幼童,並沒有幼童因而死亡,且院方也沒有接到相關通報。且不管是桃榮或桃園市政府,都沒有接到宣稱小孩打流感疫苗死亡的電話。 三、據統計,自10月1日流感疫苗開打至10月12日止,全國施打季節性流感疫苗總數為166.2萬劑,共接獲疫苗不良事件通報4件,皆屬非嚴重不良事件,尚未觀察到須立即採取相關措施的安全疑慮。 四、經檢視發文臉書帳號,該帳號唯一一篇公開貼文,內容即為控訴桃園打錯疫苗導致自己孩子死亡,此外未顯示個人資訊,也沒有任何可顯示的朋友名單。 經過多方查證,從中央到地方衛生機關、北榮桃園分院、桃園當地議員代表,均未曾接獲此個案, 與這篇個人貼文多方求助和詢問的描述,亦不符合。因此,可知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2022/10/21】誤打流感疫苗的118名幼童,仍在北榮桃園分院追蹤掌握中,若有最新資訊,本報告亦會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如果穿著鞋子的話,身體的電壓大概為0.6伏特,但是打赤腳的話,電壓會降到大概0.003伏特,相差200倍。身體電量太高的話,容易產生自由基,促使身體發炎及容易衰老」?
2022-10-1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0/13版】 一、專家表示,人體本來就會感測到電壓,但傳言所稱人體帶電量跟健康狀況有關,並無科學證據。 二、專家表示,自由基是身體新陳代謝的副產品,只要人有新陳代謝,就會產生自由基,且自由基並非萬惡,自由基參與人體內的重要生物化學反應,也負責傳遞人體信號,不可或缺。傳言稱「身體放電以後就不會產生自由基」是錯誤的。 三、專家表示,人體感測到電壓,打赤腳站在地面電壓感測會下降,符合自然物理原則,網傳影片儀器為測量低電壓的AC電表,影片並沒有解釋測量到的生理信號代表什麼意義,也缺乏科學驗證。 赤腳踩地所測量的電壓會下降為自然物理現象,傳言宣稱「人體電量太高,易產生自由基」缺乏科學根據,也沒有人體電量會影響健康的科學證據,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確診者最新規定要69歲以上,才能去住居隔檢疫所,家中沒有獨立套房也沒有關係。家中有老人小孩也沒關係。全家與病毒共存!清冠一號也沒有公費了」?
2022-10-0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10/3版】 一、依據現行規定,加強版集中檢疫所/防疫旅館目前收治對象包括年齡70歲(含)以上、年齡65~69歲獨居、懷孕36週(含)以上、出生3~12個月且高燒(>39度)、或無住院需要但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的無症狀/輕症確診者。 二、公費使用清冠一號的對象僅限縮,並未取消。目前公費清冠一號適用對象為確診新冠肺炎並具備65歲以上、有慢性病、未完整接種疫苗等任一「重症風險因子」的病人;或是發燒咳嗽症狀明顯,且需使用氧氣的患者;符合中醫急迫病勢者,也可使用公費清冠一號。 綜合以上,依據現行規定,除了70歲以上,65歲以上獨居者、即將生產的孕婦或高燒嬰兒都可以申請入住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傳言僅呈現部分事實;且符合條件者仍可公費使用清冠一號,公費清冠一號並未全面取消,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新冠疫情各國死亡率 台灣死亡率達5.2%!逾全球平均2倍 遠高於英美德法」?
2022-09-30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9/30版】 一、網傳圖卡的內容為2021年7月12日的新聞擷圖,並非近期公布的最新統計資料。截至2022年9月27日,台灣新冠染疫死亡率為0.17%,低於英、美、德、法等國,也低於全球平均值。 二、專家分析,2021年7月台灣正處於疫情爆發初期,再加上當時染疫者有較多高齡人士、Delta病毒株症狀較明顯、疫苗覆蓋率仍低,致死率偏高為合理現象,各國在疫情流行初期都是如此;因此,拿台灣疫情爆發初期的致死率與他國比較並不適宜。 綜合以上,2022年9月台灣新冠致死率為0.17%,低於歐美多國及全球平均值。傳言圖卡為2021年7月12日的新聞擷圖,傳言卻未交代時間脈絡,易誤導讀者為近期事件,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 2022/10/6】傳言引用舊時的新聞圖卡,針對傳言未提供任何時空脈絡,容易被誤解為近況,因此,改判定為「部分錯誤」。針對圖卡的數據,查核報告諮詢專家來解讀,專家對資訊的解讀,僅供讀者參考。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防疫中心李秉穎醫師說明mRNA疫苗為何會在全身亂竄:mRNA疫苗為何會引起全身器官發炎反應.. 因為mRNA的載體是氧化石墨烯」?
2022-09-27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9/27版】 一、網傳連結為一篇針對李秉穎演講的新聞報導,查核中心還原李秉穎演講內容,他演講開宗明義即提出新冠疫苗重要性,若非疫苗即時供應,台灣疫情死亡率會更高,也提到兒童有接種新冠疫苗的必要性。 李秉穎在分析3種新冠疫苗技術平台時,針對疫苗研發機制提出他個人的評價,認為RNA疫苗優點在製程快、應對變種病毒迅速、保護力好;但因設計原理可能讓疫苗成份跑到身體其他器官,也可能因此引發心肌炎,因此對安全性提出疑慮。 二、檢視李秉穎原始演講內容,他確實在演講中提到RNA疫苗安全性疑慮,因該疫苗設計原理,可能讓疫苗成份跑到全身;但李秉穎並未如傳言所稱,提到疫苗載體是石墨烯因此會造成全身發炎。 傳言稱疫苗載體是石墨烯為虛構捏造資訊,且錯誤描述醫療機轉。 三、查核中心檢視李秉穎演講全文,李秉穎就疫苗技術平台提出個人意見及偏好,但也就疫苗整體公衛和防疫價值給予肯定,他也在演講中數度提及,新冠疫苗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引述本土數據佐證,接種疫苗有助降低台灣新冠疫情和死亡率。 傳言僅呈現片段事實,忽略李秉穎演講提及新冠疫苗的公衛效益及必要性。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本查核報吿還原李秉穎於2022年9月17日演講內容,李秉穎針對疫苗的個人評價不在查核範疇。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羅馬尼亞歐洲議會代表提出質疑:2019年12月世界上才發現新冠病毒 ,但為何美國的莫德納藥廠早在2017年已在疫苗測試上超前佈局」?
2022-09-2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2/9/23版】 一、網傳影片僅擷取羅馬尼亞歐洲議會議員質詢的片段,實際上該議員質詢完畢後,莫德納公司執行長有回覆表示,莫德納自2015年起展開疫苗臨床試驗,但並非當時還不存在的新冠病毒株,而是流感、RSV、大流行性流感病毒株。 二、專家表示,莫德納早在10年前即投入mRNA技術的研發,研究能量累積已久,才有能力快速試驗並生產新冠疫苗,傳言的論點並不成立。 莫德納公司確實早在2015年即針對疫苗進行試驗,但當時針對的病毒並非新冠病毒。傳言內容僅擷取羅馬尼亞歐洲議會議員質詢片段,片面呈現會議內容,易引人誤解,因此為錯誤訊息。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頁面
« 第一頁
‹ 上一頁
…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