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odcast
line
instagram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輸入關鍵字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search results.
健康
【錯誤】網傳「帶狀皰疹食療法,先禁食再服用離胺酸就能使病毒凋零」?
2023-08-09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8/9版】 一、醫師指出,人感染水痘復原後,水痘病毒會潛藏在神經節內,當免疫力低下時,會活化病毒,並沿著神經節長出環狀式的皰疹,引發神經痛。一般民眾多能自癒,若能即早治療服用抗病毒藥物,也能有效防止預後可能引發的長期神經痛症狀。 二、傳言指出「民眾可先禁食再服用離胺酸治療帶狀皰疹」,醫師指出,過去確實有「離胺酸」的相關研究。但研究結果顯示,離胺酸的抑制效果有限,且研究對象是一般皰疹,帶狀皰疹是不同的病毒。 因此,並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證明,服用離胺酸能治療帶狀皰疹。 三、醫師建議,帶狀皰疹主要發病原因跟免疫系統有關,民眾平常應該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若發病也應該盡早治療,包括正常飲食、睡眠、壓力調適等,不應該隨意禁食。 傳言提到的帶狀皰疹食療法並無科學證據,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檸檬皮維生素C含量高,經證實可治癌症」?
2023-07-31
網路常流傳特定蔬果有治療癌症的功效,經查證如下: 一、醫師表示,目前沒有人體的科學研究證明多攝取檸檬有助治療癌症。傳言內容沒有引述來源,且其對化療藥物的稱呼並非台灣慣用名稱,可信度存疑。 二、營養師表示,有部分動物和體外試驗發現柑橘類含有檸檬苦素,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可能有助預防細胞癌化或增殖,但目前並無人體試驗;且預防細胞癌化與清除癌細胞是兩件事。 檸檬有豐富營養素,多蔬果確實有益健康,但傳言的說法過度誇張,且檸檬皮治療癌症目前尚無人體科學證據可佐證。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假借冠名】網傳「前輔大校長楊敦和撰寫:怎樣減少病痛,過得健康愉快」?
2023-07-25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7/25版】 一、網傳文章並非前輔大校長楊敦和撰寫。 二、經搜尋,網傳文章最早在2017年就開始在中國流傳,原始文章與楊敦和無關,文章經轉傳刪減分享後,2023年被冠名為「楊敦和撰寫」版本。 網傳「楊敦和撰寫的健康好文」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本報告查核傳言是否為假借冠名訊息,文章內容為健康經驗分享,不在查核範疇。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今早接到通知,美國LA近期進入高度傳染期,將恢復強制口罩令」?
2023-07-2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7/24版】 一、網傳「美國LA進入高傳染期」等內容,實際上是2022年7月間的美國疫情狀態,不是近期資訊。 二、美國今年5月已解除COVID-19公共衛生緊急狀態,且在社區監控上,是以住院率為評量社區風險的指標。而截至2023年7月8日最新的一周數據,洛杉磯的COVID-19 住院等級為「低」(綠色)。 洛杉磯衛生局指出,若等級為低時,原則上除非特定場所、工作場所需要,尤其是民眾為COVID-19親密接觸者、本身有呼吸道疾病、至醫院就診時,會建議戴口罩。其餘仍鼓勵民眾根據自己的個人風險,自行選擇是否配戴口罩,並未有強制口罩令。 網傳描述內容實為2022年7月間的美國疫情狀況,並非近期疫情,LA也沒有要恢復強制口罩令。傳言部分內容最早可追溯自2021年,且經過不斷變形、重新流傳。因此,傳言為錯誤資訊。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影片「中國藥品局宣布:藥不是治病的,3年內下架60%藥品」?
2023-07-21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7/21版】 一、網傳影片並非新聞報導,僅是在影片預覽縮圖中挪用主播畫面,影片所講述內容也並未提供任何可信的消息來源。 二、實際檢視中國相關藥品監管單位網站,並無查找到網傳內容。另根據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2018年曾發布文章指出,傳言是假借食藥監管部門編造的不實訊息。 因此,網傳為「虛構捏造」的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有一位朋友年輕時腎絲球腎炎住院,醫生告訴她不要吃麵筋、麵輪等,因為這類食物非常傷腎臟」?
2023-07-20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7/20版】 一、營養師檢視網傳影片後表示,影片是麵筋、麵輪等加工食品的製作過程。麵筋是純蛋白質食品,但並非人體吸收利用率高的優質蛋白質。 醫師也表示,由於麵筋不是優質蛋白質,會產生較多含氮廢物,增加腎臟負擔,因此腎臟病患應避免食用,但一般健康人吃麵筋並不會傷腎。 二、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飲食應注意低蛋白、足夠熱量、低鈉、低磷、低鉀等大原則。若有任何飲食、營養品、藥物使用的問題,應先諮詢醫療團隊,避免輕易嘗試坊間流傳的方法。 麵筋等加工食品並非優質蛋白質,腎臟病人確實不宜攝取;但一般健康人吃麵筋並不會傷腎,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假借冠名】網傳「暑汗貴如金,已經進入三伏天了,多活動排酸汗、堅持喝熱水、薑棗茶排出體內寒氣......感謝蔡璧名教授分享」?
2023-07-0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7/6版】 一、中醫師指出,夏季可適度運動流汗,但過度曝曬、大汗淋漓可能中暑反而傷身,且中醫並無汗液是酸性或鹼性的說法。 此外,每個人體質不同,中醫的說法是,夏天避免直飲冷水即可,不一定非要喝熱水、薑棗茶,否則恐祛寒不成反傷陰。 中醫師表示,對於平時怕冷、過敏、易腹瀉等體質較虛寒者來說,夏季每天都可以養生、調整體質,不用只執著於三伏天。 二、中醫師指出,2023年的「三伏天」日期為國曆7月21日、7月31日、8月10日,並非傳言日期。但順應現代人作息,中醫三伏貼已不會僅限這三天,而是以1至2個月為區間都可以敷貼。 三、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蔡璧名說,她並非網傳文章的作者,她也未曾轉傳分享。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易生誤解】網傳「當人體只有在挨餓的時候,我們的基因才可以重新啟動,輕斷食三到七天,身體症狀會有很大改善,這叫做一鍵重啟」?
2023-06-29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6/29版】 一、專家表示,醫學上並無「挨餓時才可以重新啟動基因」的說法,人體基因不會因挨餓而重新啟動,此說法缺乏科學根據。 二、專家說,雖然輕斷食減少熱量攝取,有一定的減重效果,但不會在短期內就明顯改善所有症狀,傳言稱「輕斷食3-7天身體狀況有很大的改善」過於誇大。 專家指出,輕斷食只是調整進食方式、給身體一段時間休息而已,並無助改善所有身體狀況。 三、雖然控制飲食有助控制血糖,但專家表示,正在接受藥物、注射胰島素等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等,都不宜輕斷食,以免發生危險。此外,正處於懷孕及哺乳期間的女性、正值生長發育期的孩子也不適合輕斷食。 專家建議,每個人體質不一樣,輕斷食不見得適合所有人,慢性病患者輕斷食前應先諮詢醫師、營養師,執行輕斷食期間須觀察自己身體的反應並做紀錄,若有不適,應立刻停止。 輕斷食雖可能有助減重及控制血糖、血壓、血脂,但傳言部分說法缺乏科學根據,也過於誇大輕斷食的效果,有慢性病者不宜僅依靠輕斷食控制慢性病,以免產生危險。因此傳言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孩童巴比妥檢驗64後面的(-)不是陰性,而是代表應該零檢出」?
2023-06-20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6/21版】 台灣社會近日陷入幼兒園餵藥相關爭議,社群平台有貼文以尿液篩檢的初步報吿對醫檢專業提出諸多說法,查核結果如下: 一、專家指出,網傳的檢驗報吿為使用免疫法的尿液初步篩檢,結果是:巴比妥酸鹽類檢測值低於閾值200ng/mL,判定為陰性。其64數字後的(-)就是陰性的意思,此(-)並不是如網傳所稱,是指體內不應該有,只是實驗室單純依試劑說明書判讀發出的報告。 二、專家表示,酵素免疫法的尿液篩檢便宜、方便,且易於執行,但缺點是可能有偽陽性或偽陰性,解讀尿液初步篩檢報吿應綜合考量受檢者用藥史、病症、採檢檢體與時機,以及使用的儀器檢測方法等,若有疑慮應該送質譜分析進行確認檢驗。不宜以尿液初篩報告就做出有無用藥之判定。 三、網傳稱巴比妥應該零檢出;專家指出,正常狀態下人體內不應該有巴比妥,期待是「零檢出」,但實務操作上,儀器檢驗都會有其偵測極限,只要低於偵測極限就測不到,因此檢驗報告顯示為「未檢出」,而不是「零檢出」。 此外,免疫法的尿液篩檢可能因交互反應作用之干擾而容易導致檢測出微量數值,有數值並不代表就是該毒物。 四、專家指出,網傳檢驗報吿其結果為陰性,但此為司法調查案件,要確認是否有檢出,且其檢驗數值64高於儀器最低可偵測濃度,表示有檢出疑似物質64ng/mL,因此應進一步做質譜分析,確認其64濃度數值反應是其他化合物的交叉反應作用,或真為巴比妥酸鹽類。 但因藥物在人體會代謝,若擔心採檢已過代謝殘留時間,可採毛髮進行質譜儀確認。 網傳訊息引用檢測巴比妥酸鹽類的免疫尿液初步篩檢報吿,錯誤解讀(-)不是陰性,也錯誤理解毒物篩檢不會有偽陽性,是對檢驗法和檢驗報吿的錯誤解讀,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本查核報吿是針對網傳尿液檢驗報吿的解讀進行查核,新北市幼兒園案是否涉餵藥情事,由檢方偵辦,不屬於查核範圍。 【更新說明2023/6/21】本查核報告並無論斷新北市幼兒園爭議事件結論。為避免造成外界誤解,更新摘要4。 【更新說明2023/6/29】新北地檢署於6月29日舉行記者會宣布,板橋幼兒園採檢36名幼童毛髮檢體,檢驗結果為未檢出巴比妥鹽酸類和BZD藥物。查核報吿更新查核聲明。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巴比妥事件專區
健康
【錯誤】網傳「嚇死人的確診數據,每天萬人確診,5月底單日上百人死亡」?
2023-06-19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6/19版】 近期社群平台大量流傳一段確診和死亡人數,引起熱傳。查核中心查證數據來源如下: 一、經查證,網傳「每日萬人確診和死亡數據」是2022年5月的確診數據。 二、疾管署在今年3月20日修訂COVID-19確診病例定義,目前已調整為符合COVID-19併發症(中重症)的民眾需通報並隔離治療。而目前疾管署僅會每周發布併發症病例每日平均數據,並不會有網傳每日確診數據。 三、專家提醒,新冠病毒沒有消失,疫情還在持續,民眾仍要評估個人風險、做好防疫和自我管理。 網傳數據是過時的確診數據訊息,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頁面
« 第一頁
‹ 上一頁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