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odcast
line
instagram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輸入關鍵字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search results.
健康
【錯誤】網傳「土耳其Beyaz TV新聞報導: 有多個案例發現婦女接種了BioNTech或者Moderna出生的嬰兒有多手/脚/尾巴」?
2021-10-1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4版】 一、土耳其政治人物Fatih Erbakan於記者會中秀出三張照片,宣稱接種mRNA疫苗的懷孕婦女產下先天異常的胎兒。經查三張照片皆挪用自後製影像或舊照片,與新冠疫苗無關。 二、專家指出,目前尚無資料顯示,接種mRNA疫苗會使懷孕婦女增加胎兒先天異常的機會,且懷孕婦女接種疫苗,可減低新冠病毒感染,提高健康胎兒的機率,因此鼓勵懷孕婦女接種疫苗。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疫情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影片「美國參議員在參議院上講解疫苗根本不防重症」?
2021-10-1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4版】 一、網傳影片中發表演說者為美國威斯康辛州現任參議員羅恩・詹森(Ron Johnson),他於2021年9月29日針對美國實施的疫苗強制接種(vaccine mendate)政策發表意見。 二、詹森引述英國衛生部Delta染疫數據,直接以染疫死亡數與打疫苗比例,來質問拜登政府的疫苗政策。 三、專家指出,解讀數據的方式有誤,英國的疫苗覆蓋率非常高,未打疫苗者反而佔少數,檢視染疫數據,應考量接種疫苗、未接種疫苗的整體人數、年齡本身的死亡風險,以及接種疫苗後是否影響防疫作為等因素。 傳言引述英國衛生部數據,卻缺乏通盤分析,而錯誤推論為「疫苗無法防重症」,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疫情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外電報導「一顆三角飯糰大約內含3克的甘胺酸,差不多等同市售一顆助眠藥的劑量,因此吃了飯糰後會感到疲倦....若是交通駕駛吃了飯糰再開車,更容易增加車禍風險」?
2021-10-1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3版】 一、台灣外電報導原始內容源自日本《週刊女性》2021年10月4日的報導。報導內容提到甘胺酸有催眠效果,市面有以甘胺酸為主要成分的睡眠改善補充劑,屬於保健食品,並非安眠藥、助眠藥。 二、專家表示,若以每100公克的三角飯糰(肉鬆)含271mg(毫克)的甘胺酸來計算,超商常見的三角飯糰大約淨重100-110公克,因此,一個三角飯糰並沒有高達3公克的甘胺酸。 三、專家表示,甘胺酸是人體平常所需的一種胺基酸,屬於非必要胺基酸,人類可自行合成,且也常見於各類食物中。 四、專家表示,研究顯示,若補充3公克的甘胺酸萃取物,能改善民眾的睡眠品質,但與傳言提到的「嗜睡」、「讓人想睡」並不相同。傳言稱「3公克」的甘胺酸讓人嗜睡、「吃三角飯糰嗜睡」,尚未有足夠科學證據。 五、藥師表示,目前的鎮靜安眠藥,其藥品成分多以化學合成,並沒有甘胺酸。外電報導稱「3公克甘胺酸」等同於一顆安眠藥、助眠藥的劑量,並不正確。 因此,外電報導稱「一個三角飯團含3公克甘胺酸,吃飯糰會嗜睡」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阿茲海默症有救了!根據研究:老人痴呆很像第一類或者第二類糖尿病,起因是胰島素不平衡,因為胰島素出了問題,阻止腦細胞吸收葡萄糖...瑪麗醫生在他先生的食物中加椰子油,進步驚人」?
2021-10-1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3版】 一、經檢視,傳言所提的研究為個案報告,研究的實驗設計是採極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及增加油脂攝取,油脂來源也不僅是椰子油,而是中鏈三酸甘油脂和椰子油的混合配方。傳言簡化為飲食加入椰子油而過度延伸研究結果,並不正確。 二、醫師表示,目前並無足夠證據支持椰子油可用來改善或治療阿茲海默失智症。 三、專家表示,椰子油是飽和脂肪酸,一般健康飲食並不會推薦使用椰子油,每天透過飽和脂肪酸提供的熱量應該低於總量的10%,若大量攝取椰子油,恐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若血管性失智症者採用椰子油保健,可能有害無益。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是全球性大屠殺...每有一名兒童死於病毒,就會有100名兒童死於疫苗...接種疫苗死亡的人數已經超越染疫死亡人數」?
2021-10-1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3 版】 一、傳言提及的邁克・耶登、愛爾蘭卡希爾博士、羅伯特・馬龍,皆多次因為發布反疫苗的不實訊息,被國外多家查核組織查證。 二、傳言影片宣稱兒童死於疫苗、接種疫苗死亡人數超過染疫死亡人數,但並無提出此論述證據和依據。 三、專家表示,疫苗有助防止染疫死亡,傳言每一人感染病毒就有100人死於疫苗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傳言特意強調風險極低的疫苗副作用,卻不提疫苗有助降低感染風險、避免重症和死亡等好處,傳言說法並不足採信。 因此,傳言宣稱打疫苗為「全球性大屠殺」、「因接種疫苗死亡人數超過染疫死亡人數」等,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圖片「英國數據 不應該讓你孩子打新冠疫苗13個理由」?
2021-10-1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2版】 一、專家指出,現有資料顯示,青少年接種輝瑞BNT新冠疫苗可能出現不良反應,多數是注射部位疼痛,且半數是輕度疼痛,也無傳言宣稱「每9名兒童就有1名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狀況。 二、傳言宣稱自2020年3月以來,只有9例COVID-19有關死亡發生在兒童身上,與現有英國統計資料不符。 三、輝瑞BNT新冠疫苗針對12到50歲健康者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已於2021年7月22日完成,且已取得美國食藥署核發的藥證,並非傳言宣稱的實驗性疫苗。 四、有研究顯示Delta變異株降低疫苗有效性,接種疫苗後仍可能感染新冠肺炎,就算接種疫苗也仍須戴口罩;但研究也同樣指出,疫苗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重要策略,接種疫苗仍可減少新感染發生。傳言宣稱疫苗不起作用並不正確。 五、傳言宣稱僅在英國就發生了至少118萬起COVID-19疫苗的不良反應,經查與現況不符且有明顯落差。 六、專家表示,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接種聯合委員會評估,12至15歲兒童接種疫苗的利益未大於風險,因此不建議接種;但英國首席醫療官最終仍決定向12至15歲兒少提供1劑COVID-19疫苗,與傳言宣稱不符。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科學家研究發現,在70到79歲這個年齡段的老人,每月平均有兩次健康問題...70到79歲這段時期,人的各種器官衰退較快。而進入80歲以後,疾病就會出現下降趨勢,精神和機體的健康則可恢復到60到69歲那樣的水平」?
2021-10-1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2版】 一、醫師指出,生理機能的衰弱是呈現弧線向下的曲線,年紀越大,衰弱的速度越快,因此傳言宣稱「70歲後器官快速衰退,80歲後衰退速度趨緩、生理機能恢復到60歲狀態」等,不符合實際情況。 二、醫師指出,步行屬於低強度運動,對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效果尚且不足,傳言宣稱每天步行30分鐘可降心腦血管疾病風險6成並不正確。 三、傳言提及「STR三步驟」來辨識中風,專家指出,傳言所述的STR指標正確,但台灣較常用「FAST」指標,或口訣「臨『微』不亂」。 傳言提及多項養生建議,但以錯誤內容描述人體生理衰退進程,宣稱80歲後疾病出現下降趨勢且精神和身體機能可恢復到60歲水平。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病感失認症,一種暫時性的健忘...如果有人意識到他的記憶問題,他就沒有阿茲海默症...通過3個神經學測試,找出C、6、N,代表可以取消每年一次的神經科門診,跟阿茲海默症一點關係都沒有」?
2021-10-07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7版】 一、 專家指稱,病感失認症(anosognosia)指的是病人對某些東西會有忽略的現象,如物體失認、聽覺失認、視覺失認等。傳言稱「病感失認症就是暫時性健忘」、「60歲以上常抱怨缺乏記憶力是病感失認症」並不正確。 二、阿茲海默症是因為腦部退化功能所導致的疾病,屬於退化性的失智症。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空間、記憶、語言等認知障礙;喪失日常行為能力、判斷力、重複做同樣的事等。 三、專家表示,許多失智患者會意識到自己記憶狀況有問題,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因警覺性高可就醫確診。傳言稱「如果意識到有記憶問題,就沒有阿茲海默症」並不正確。 四、專家稱,失智症的診斷,需要進行完整的認知功能檢測,包括空間、時間、認知判斷等多面向的評估,才能確認病症。傳言提供的「神經學測試」並無法診斷是否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抗氧化食物ORAC數值一覽表,抗氧化能力高的食物對預防癌症有幫助」?
2021-10-05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5版】 一、美國農業部曾公布一份「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簡稱ORAC)」以及食物抗氧化值清單。但此抗氧化數值缺乏人體臨床試驗的實證,在2012年又被美國農業部撤銷。 二、專家指出,目前有許多實驗方法檢測食物的抗氧化能力,但食物攝取進入體內後經過分解、吸收,不一定在人體內具有相同的抗氧化效果。 三、專家指出,透過飲食預防癌症,應以「整體飲食」為概念,攝取多樣蔬果、全穀類,不建議食用單一抗氧化能力高的食物來預防癌症。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經常滑手機,吃一顆蘋果。吃蘋果可以排出體內的電磁波」?
2021-10-01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0/1版】 一、查核中心檢視傳言所提「吃果膠和減少體內輻射濃度」的研究,2篇研究結果都顯示果膠可降低孩童體內銫-137濃度,但其中一篇試驗僅為初步觀察,仍須更多嚴謹科學研究驗證。2篇研究都提到特定品牌的果膠,且果膠廠商都跟研究團隊有合作。 二、專家指出,銫-137射源是游離輻射,對身體會造成持久影響;手機電磁波屬非游離輻射,能量低,並不會直接對體內細胞產生傷害且不會殘留於體內。把銫-137與手機電磁波混為一談並不合理。 三、營養師指出,果膠有豐富水溶性膳食纖維,有助吸附體內髒東西、促進代謝,任何有水溶性纖維的水果都有此功能,通常在遭遇食品安全污染事件、體內積累有毒物質時,會建議攝取。 雖有研究證實吃蘋果果膠有助排出體內銫-137,但銫-137與手機電磁波不可混為一談,手機電磁波並不會在人體積累,傳言宣稱手機頻率使用高者可吃蘋果排電磁波,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頁面
« 第一頁
‹ 上一頁
…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