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odcast
line
instagram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輸入關鍵字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search results.
健康
【錯誤】網傳購物網頁「中研院重大突破,百年首見新標靶產品,逆轉糖尿病」?
2024-04-1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16版】 近期社群平台有傳言宣稱中研院研發治癒糖尿病產品,這是真的嗎? 一、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兼草藥科技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楊文欽團隊於2021年發表糖尿病藥物研發機轉,認為可透過Pdia4抑制劑治療糖尿病。但此藥物尚在臨床試驗階段,還未問世。 二、中研院聲明指出,近日中研院標誌、楊文欽的研究遭人冒用,提醒民眾切勿受騙。 三、網傳訊息挪用新聞報導影片、自行變造標題,誤導民眾中研院藥物已上市,並利用問卷網站引導民眾加入特定LINE帳號。 張貼網傳訊息的粉專並不可信,成立時間短、發表文章數少,且都以相同手法變造媒體報導內容。 中研院楊文欽團隊研發的糖尿病藥物目前尚未問世,還在臨床試驗階段。網傳訊息假借中研院研究之名,變造媒體報導內容,誤導民眾,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事實釐清】網傳「完整解答米酵菌酸」?
2024-04-0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8版】 台北寶林茶室發生邦克列酸中毒案,網路出現大量邦克列酸衛教文章,並稱腸粉、河粉、米線等易出現邦克列酸。為免民眾對特定食材出現恐慌,查核中心諮詢專家,提供以下資訊﹔ 一、邦克列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產生的毒素,致死率可達3成以上,但其產毒有特殊環境條件限制,包含中性環境、低鹽、溫暖潮濕且要有油脂,才會大量產生毒素,並非常見的食品中毒類型。 二、專家指出,邦克列酸容易汙染的食物多發生於自製發酵的玉米類、椰子果肉食物。也常見於製作過程穀、麥類磨漿後未即時晾曬製作、或製作完未冰導致變質的澱粉類,如河粉、涼皮等;或在室溫久泡的乾木耳、乾銀耳等。 三、專家建議,台灣時常溫暖潮濕,應注意食材保存,泡發食物或前置處理後應立即烹煮,烹煮後也應盡快食用。自製發酵食品風險較高,建議改買市售、有滅菌處理的商品為宜。
事實查核報告
事實釐清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影片「致死率50%米酵菌酸,涼皮原料麵粉團發酵過程易產生毒素」?
2024-04-0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8版】 台北市寶林茶室發生重大食安事件,有多人用餐後發生邦克列酸 (昔稱米酵菌酸)中毒,且有2人死亡、4人還在加護病房。網路開始流傳大量與邦克列酸有關的傳言,其中一則影片稱涼皮製程需要發酵,所以容易有邦克列酸,這是真的嗎? 一、專家指出,台灣的河粉及涼粉等濕米粉類不需行發酵作用,且邦克列酸產生有嚴格條件限制,必須中性環境、低鹽、溫暖潮濕且需有油脂,並不是容易發生的情境,民眾無須擔心特定食品而不敢食用。 二、毒物專家指出,邦克列酸可能污染的食物多發生在自製的發酵玉米類、椰子果肉食物;也可能出現在穀、麥類磨漿後沒有馬上製作或製品後沒有冰導致變質的澱粉類,例如河粉、涼皮、糯米圓;或是乾木耳、乾銀耳等長時間泡發,也容易導致毒素增加。 三、農試所菇類專家指出,在台灣國產的木耳主要以鮮銷產品為主,不需要特別泡水處理,只需要用水清洗;若是乾木耳,建議泡發過程應多次換水,以避免微生物孳生。 傳言提及邦克列酸危害性及可能有風險的食品大致正確,但其錯誤宣稱涼皮產製需要發酵、容易有邦克列酸,則是過於誇大、引人恐慌的說法。因此為部分錯誤訊息。 更多有關邦克列酸的資訊,請見 【寶林食品風暴】「米酵菌酸」假訊息流竄! 粄條、米製品、杏鮑菇遭無妄之災? 【查核說明】邦克列酸(Bongkrekic acid)原稱為米酵菌酸,衛福部於4月3日專家會議中決議,避免米製品遭汙名化,將米酵菌酸改名為音譯的邦克列酸。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錯誤】媒體報導「台灣過去在鳳梨果核、腐敗杏鮑菇中發現米酵菌酸」?
2024-04-01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1版】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還有疑雲未解,網路流傳多則關於米酵菌酸傳言。其中,有多家媒體報導引述某公衛專家稱,台灣過去在鳳梨、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這是真的嗎? 一、多家媒體報導引述台北市公共衛生師公會理事長翁瑞宏的說法。但翁瑞宏澄清,媒體報導誤解他發文的原意。台灣過去有學術研究發現,在具有鳳梨果腐病的鳳梨和腐敗的杏鮑菇驗出唐菖蒲伯克氏菌,並不是驗出米酵菌酸。 二、農業部農業試驗所說,台灣未曾在鳳梨、杏鮑菇、木耳檢測出「米酵菌酸」,報導是錯誤的。 三、植物病理專家解釋,會產生米酵菌酸的是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其對農作物無害,過往沒有危害農作物紀錄,也未特別監測。 唐菖蒲伯克氏菌另有3種亞型,會對農作物產生危害,過去確實曾在鳳梨、杏鮑菇中驗出,但植物若發生病害都會直接銷毀,不會進入市場端。 網傳報導引述公衛專家臉書貼文,但錯誤報導鳳梨和杏鮑菇曾驗出米酵菌酸,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佛羅里達州將正式把mRNA疫苗歸類為非法生物武器」?
2024-03-1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3/14版】 一、美國佛羅里達州並未公告mRNA疫苗為生物武器,也並未禁止施打疫苗,多家國際查核組織均已查核為錯誤訊息。 二、傳言說法是因為2023年佛州有多個郡的共和黨人投票決議,以信件方式呼籲共和黨籍的佛州州長應認定mRNA疫苗為生物武器,並禁止施打,但此決議並不具備約束力,後續也沒有相關立法。 三、公衛專家表示,關於美國對於疫苗的施打政策,要以CDC公布的為準,目前美國全境並未禁止施打mRNA疫苗。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部分錯誤】網傳影片「按摩耳朵可預防耳石脫落及失智症」?
2024-03-0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3/8版】 網傳影片中提到按摩耳朵對眩暈、耳石脫落、失智症的影響,查核如下: 一、耳鼻喉科醫師表示,耳石脫落是導致眩暈的主要原因之一,多因為老化而引起,透過按摩耳朵的方法,是無法預防耳石脫落的。 如果耳石脫落而眩暈不適,可到耳鼻喉科就醫檢查,醫師會進行「前庭復位術」治療,約2至3天可恢復;若未就醫,通常1至2週會自行痊癒。 二、網傳影片提到眩暈會導致失智,眩暈的原因很多,但長期眩暈並不會造成失智。有眩暈症狀的人,建議及早就醫治療。 三、中醫師表示,按摩耳朵是保健方式,多按摩耳部確實有益健康,但並無法預防耳石脫落及失智症。 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美國機師打疫苗後猝死暴增」?
2024-03-0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3/4版】 近期網路流傳一篇部落格內容稱美國機師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暴增等內容,查證如下: 一、傳言為複合式不實傳言,其中「美國食藥局敗訴」內容,分別在2021、2022年即曾流傳,且經多個事實查核機構認證為假訊息。 二、網傳「美機師接種疫苗後死亡暴增」等內容,是來自兩個不同的網站與作者所發布。經查,兩篇文章的作者均不是出自具有公信力的新聞媒體或專家學者;兩個網站也非可信的消息來源,且曾多次發布與疫苗有關的訊息,被國際查核組織查證為假訊息。 三、傳言引述美加航空公司飛行員協會(ALPA)雜誌悼念逝世機師的片段資料,並將其曲解為機師接種疫苗後死亡。 傳言中這類張冠李戴、混淆視聽的方式,是疫苗陰謀論者常見的造謠手法。 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事實釐清】網傳影片「10大傷腎食物」?
2024-02-17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2/17版】 網路流傳一段「10大傷腎食物」影片,珍奶、拉麵和炸雞排名列前茅,查核中心諮詢醫師、衛教師,查證結果如下: 一、醫師指出,網傳影片「10大傷腎食物」所列出的食物,共通點是高熱量、高油脂或高鈉、高磷,對於腎功能不好者,的確應該少吃;而對健康的人來說,不會因為短期或偶爾吃這些食物就直接傷害腎臟。 二、衛教師說,腎臟病主要是慢性病造成的,網傳食物雖然不會直接影響腎臟,但長期食用會導致肥胖或慢性病,進而增加腎臟疾病的風險,因此建議斟酌食用的頻率與分量。
事實查核報告
事實釐清
健康
【錯誤】網傳「元旦中國返台人士,146人驗出最新XBB.1.5病毒,沒有疫苗可防」?
2024-02-0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2/6版】 近期新冠疫情升溫,通訊軟體LINE熱傳一則訊息稱中國返台者逾百人被驗出XBB.1.5病毒,查核如下: 一、網傳訊息是舊謠言流傳,同樣的訊息內容在2023年1月即已流傳,且傳言描述的基因定序數據、對XBB病毒特性的描述,均屬錯誤訊息。 二、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近四週Omicron變異株檢出趨勢,不管是本土或境外移入,均以Omicron BA.2.86子代變異株JN.1為多,並非網傳的XBB.1.5。 三、檢索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CDC對JN.1的說明,JN.1變異株有較高的傳染力和免疫逃脫能力,但疾病嚴重度沒有明顯增加,也沒有證據顯示JN.1相比其他變異株會帶來更大的風險。 四、醫師指出,近期新冠疫情升溫,農曆春節前後可能達到流行高點。民眾仍應落實個人衛生習慣,高風險者應施打疫苗;無施打疫苗的高風險者,年節應減少出入人多擁擠處、降低感染風險。 網傳訊息為舊謠言重傳,且與台灣目前病毒流行現況不符,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主流媒體美國ABC 電視台 終於承認第4劑疫苗的接種可能會關閉您的免疫系統」?
2024-01-31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1/31版】 近期與新冠疫情、新冠疫苗有關的傳言熱傳,一則傳言稱,接種第四劑疫苗可能關閉免疫系統,查證如下: 一、免疫專家表示,目前沒有接種多劑新冠疫苗會關閉免疫系統的主流證據,這不是民眾需要擔心的問題。 專家指出,人的一生會打過很多疫苗,有些人也每年例行接種流感疫苗,不管是過去疫苗的經驗或全球施打新冠疫苗的經驗,並沒有主流科學證據顯示打疫苗對人體免疫力有長期的危害。 二、感染科醫師指出,網傳免疫系統會關閉指的是免疫耐受性。意即接種第一劑疫苗時產生很好的抗體反應,但當接種多了,對疫苗的同種抗原產生的免疫反應就不明顯,甚至有人會擔心接種多了會讓免疫力變不好。但觀察全球接種的實證數據,並無免疫耐受性發生。 三、網傳影片為美國《ABC News》訪談內容,節目邀請《ABC News》資深醫療撰稿人、同時也具醫師身份的Jennifer Ashton,分析一篇刊登於《刺胳針》的研究。 該專家在節目中分享個人見解,並稱對於本身具有高抗體者,接種第四劑疫苗可能會有潛在的免疫耐受可能性。但她也說,免疫耐受現象尚無明確醫學證據。 四、疫苗陰謀論者將Jennifer Ashton的分析誇大延伸為第四劑可能影響免疫系統;但實際上,根據Jennifer Ashton諸多受訪內容,她多次提及新冠加強劑的安全性,並建議像接種流感疫苗一樣年年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 檢視Jennifer Ashton的IG,她也在2023年10月接種新冠加強劑。 傳言挪用一段美國節目片段,誇大、錯誤延伸專家解析新冠疫苗研究的說法,錯稱接種第四劑會關閉免疫系統,目前尚無主流醫學證據證明接種多劑疫苗會有免疫耐受性。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頁面
« 第一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