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odcast
line
instagram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輸入關鍵字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search results.
健康
【假借冠名】網傳「原衛生部部長張文康說的一席話」?
2024-06-1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13版】 網傳文章中所提意見,假借前中國衛生部長張文康名義,但同樣文章最早版本並未提及張文康。網傳文章自2017年即在多個內容農場出現,當時並未署名,後續流傳時被冠名張文康。 因此,傳言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昨晚大愛新聞報導,黴漿菌已入侵台灣」?
2024-06-0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11/19版】 近期網路流傳「昨晚媒體報導,黴漿菌已入侵台灣」。這是真的嗎? 黴漿菌為社區性肺炎常見的致病菌之一,並非近期才出現。網傳媒體報導為2023年11月間中國出現肺炎黴漿菌疫情,並非最近新聞。 疾管署表示,近期黴漿菌疫情有略為上升的趨勢,原因是在每年秋冬之交時,呼吸道致病菌會比較活躍,這是週期性的上升,並非爆發嚴重疫情。 網傳媒體報導為2023年11月中國出現黴漿菌疫情,並非近期新聞。近期黴漿菌稍有升溫,為季節交替時週期性上升,並非爆發嚴重疫情。傳言為過時資訊,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假借冠名】網傳影片「台灣最難掛號到的骨科名醫呂紹睿醫師,告訴我們如何護膝關節」?
2024-06-05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5版】 近期臉書、Line流傳一段影片稱是台灣骨科醫師呂紹睿傳授的護膝運動影片,並稱可以改善膝蓋問題,讓關節韌帶復位,是真的嗎? 一、網傳影片實際來自馬來西亞整骨健康品牌,並非台灣骨科醫師呂紹睿。呂紹睿澄清,此段影片並非他拍攝,也非他推薦的產品。 二、骨科醫師指出,網傳影片「護膝動作」可能可以訓練肌力,但對改善膝蓋退化問題無特別助益,且影片稱短時間改善膝蓋的說法過於誇張。若民眾膝關節發出聲響,且伴隨疼痛腫脹,建議就醫治療。 傳言引用影片稱「台灣骨科醫師呂紹睿教授的護膝動作」,為「假借冠名」的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影片「天天喝礦泉水,年紀輕輕就洗腎」?
2024-05-20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05/20版】 近期網路熱傳一則影片,提及天天喝礦泉水會失去兩顆腎,這是真的嗎? 一、網傳影片提到的研究是今年1月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的新研究指出,平均每公升瓶裝水中含有24萬個可檢測出的塑膠微粒,比先前估計的高出10到100倍。 但該研究並無提及喝礦泉水會導致洗腎。 二、專家指出,上述研究研發一種分析塑膠微粒和奈米塑膠微粒的新方法,可加強分析塑膠奈米的準確度,但該研究 沒有 分析 塑膠微粒任何健康風險,或對人類健康可能的影響。 三、腎臟科醫師表示,過去有一些初階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對腎臟組織可能有影響,提醒大家應該關注塑膠微粒造成的健康風險;但整體來說,目前並沒有塑膠微粒傷害腎臟的有力證據。 四、專家表示,目前還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塑膠顆粒對人體有危害,並且環境塑膠微粒暴露與一般族群健康危害相關性仍需更多研究,民眾無需過度恐慌。 網傳影片挪用一篇偵測塑膠微粒新工具的研究,錯誤解讀其研究內容,並錯誤宣稱喝礦泉水會導致洗腎,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事實釐清】網傳「男子咬了一口爛梨感染鐮刀黴菌,黴菌釋放毒素、侵犯肺臟,嚴重肺腫」?
2024-05-1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05/14版】 近期網路熱傳一則驚悚的醫學個案,有男子咬一口爛掉一半的梨,竟演變嚴重肺水腫,還差點命危,這是真的嗎? 一、網傳的個案發生於近20年前,一名男子咬了一口梨子後,出現噁心、呼吸困難等症狀,就醫發現嚴重肺炎、肺水腫。醫療團隊調查後發現,可能與男子吃了爛水果、感染鐮刀黴菌毒素有關。 醫療團隊也將此個案發表於2005年的《胸腔醫學》 期刊,並稱此案可能是當時全球首例因吃入鐮刀黴菌毒素造成急性肺水腫個案。 二、胸腔科醫師表示,鐮刀黴菌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細菌,確實可能致人於病,但嚴重程度高度取決於被感染者的免疫能力。對一般人來說,感染鐮刀黴菌多半只是輕微的表層感染;但對免疫力不好的人,則可能引發嚴重、擴散性的感染。 三、營養師指出,蔬果若只是撞傷、局部出水軟爛,切掉爛掉部位後,其他部位還能食用。但若是發黴、長出菌絲,就應整顆、整盒、整盤丟棄,而非切掉局部或僅拿掉發黴的果實,因為菌絲微小且會深入植物組織,即使肉眼不可見也可能都遭污染。 營養師表示,吃發黴的蔬果感染鐮刀黴菌、導致重症的可能性或許不高;但仍可能會食物中毒,菌絲也可能分泌毒素帶來長期隱憂,民眾應避免食用。
事實查核報告
事實釐清
健康
【詐騙】網傳貼文、廣告「順天堂、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推薦解決男性問題的藥物」?
2024-05-13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5/13版】 醫療類詐騙網站層出不窮,盜用名醫、醫事組織與政治人物影像進行詐騙。近期臉書貼文與廣告出現政治人物推薦可以解決男性問題的藥物。這是真的嗎? 一、順天堂官網聲明,網傳產品冒用順天堂名號,並非順天堂所生產。順天堂丸劑類商品,依藥事法規定只能在實體藥房販售,網路銷售號稱順天堂丸劑類商品,均是非法行為。 二、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臉書貼文指出,學會作為非營利組織,僅提供各項會議資訊、醫學會資訊、行政相關內容等。若有其他內容如販售藥品廣告等,絕對為假冒。 三、網傳臉書貼文與廣告盜用政治人物舊新聞照,再後製P圖,藉此混淆民眾。 四、資安專家表示,網傳內容是一頁式詐騙網站,其網址通常為無意義的亂數,以名人或組織照片做誇大廣告宣稱,且只提供貨到付款一種付款方式。民眾可透過檢視粉專「關於我」、「透明度」,檢視粉專成立時間、經營者等資訊是否合理。 因此,傳言為「詐騙」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錯誤】網傳「亞利桑那州通過禁止新冠疫苗接種決議」?
2024-05-0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5/8版】 社群流傳訊息稱「亞利桑那州禁止疫苗接種決議」,這是真的嗎? 一、網傳禁止疫苗接種決議文,實際是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員通過的決議文,並不具任何強制力。 二、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亞利桑那州衛生服務部(ADHS)網站,目前並沒有「禁止施打新冠疫苗」相關公告;亞利桑那州各地仍可正常施打新冠疫苗。 三、網傳「瑞典研究表明新冠疫苗會改變人類DNA」,專家稱,該研究不能證明mRNA新冠疫苗能改變人體基因。截至目前為止,也沒有新的科學證據能支持此說法。 四、網傳「輝瑞臨床數據顯示1223人死亡,42000不良病例」,實際為輝瑞在2021年2月28日之前收到的「不良事件通報案例」,並非是輝瑞疫苗臨床實驗的參與者。 專家稱,施打疫苗後出現的症狀都可以通報,不良事件數據並未確認與疫苗接種有因果關係。美國CDC目前並未發現施打新冠疫苗有異常死亡趨勢;施打疫苗後,新冠致死率反而更低。 網傳提及的決議僅是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團內的決議,目前該州仍正常施打疫苗;且傳言提到研究證明疫苗可改變人體DNA等內容為不實資訊。因此,傳言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證據不足】網傳「千萬不要用沐浴乳洗澡,含有Paraben,世衛證實是誘發乳癌致癌物」?
2024-04-2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22版】 近期一則傳言稱不要用沐浴乳,因其添加Paraben,是誘發乳癌的致癌物。查證如下: 一、Paraben主要是用於藥品及化妝品或是清潔用品的防腐劑,Paraben的致癌性尚無明確科學證據,傳言稱世衛宣布Paraben會導致乳癌並非事實。 二、過去研究發現,Paraben可能會干擾正常荷爾蒙運作,在乳癌細胞發現較高濃度的Paraben,但機轉和因果關係需要更多研究驗證,無法推論Paraben導致乳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Paraben列為優先研究項目。 三、專家表示,Paraben是美國、歐盟、台灣等准用的防腐劑,訂有明確的限量規範,符合法規、限量使用應無安全疑慮;且清潔用品通常使用後即沖掉、不會長時間在皮膚停留,經皮膚吸收的可能性不高。 四、乳癌專家指出,乳癌的風險因子複雜多元,傳言的說法擴大解釋特定的研究結果,因而認定含有Parabens的沐浴乳有問題,而這樣的說法缺乏科學證據,民眾使用沐浴乳不需過度擔心。 Paraben是目前國際准用的防腐劑,過去有研究發現可能與乳癌有相關性,但世衛並未確定其致癌性,仍待更深入研究。因此傳言為「證據不足」訊息。 【查核聲明】資訊若有更新,本報告亦會同步更新。
事實查核報告
證據不足
健康
【錯誤】網傳購物網頁「中研院重大突破,百年首見新標靶產品,逆轉糖尿病」?
2024-04-1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16版】 近期社群平台有傳言宣稱中研院研發治癒糖尿病產品,這是真的嗎? 一、中研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研究員兼草藥科技研究專題中心執行長楊文欽團隊於2021年發表糖尿病藥物研發機轉,認為可透過Pdia4抑制劑治療糖尿病。但此藥物尚在臨床試驗階段,還未問世。 二、中研院聲明指出,近日中研院標誌、楊文欽的研究遭人冒用,提醒民眾切勿受騙。 三、網傳訊息挪用新聞報導影片、自行變造標題,誤導民眾中研院藥物已上市,並利用問卷網站引導民眾加入特定LINE帳號。 張貼網傳訊息的粉專並不可信,成立時間短、發表文章數少,且都以相同手法變造媒體報導內容。 中研院楊文欽團隊研發的糖尿病藥物目前尚未問世,還在臨床試驗階段。網傳訊息假借中研院研究之名,變造媒體報導內容,誤導民眾,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健康
【事實釐清】網傳「完整解答米酵菌酸」?
2024-04-0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8版】 台北寶林茶室發生邦克列酸中毒案,網路出現大量邦克列酸衛教文章,並稱腸粉、河粉、米線等易出現邦克列酸。為免民眾對特定食材出現恐慌,查核中心諮詢專家,提供以下資訊﹔ 一、邦克列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產生的毒素,致死率可達3成以上,但其產毒有特殊環境條件限制,包含中性環境、低鹽、溫暖潮濕且要有油脂,才會大量產生毒素,並非常見的食品中毒類型。 二、專家指出,邦克列酸容易汙染的食物多發生於自製發酵的玉米類、椰子果肉食物。也常見於製作過程穀、麥類磨漿後未即時晾曬製作、或製作完未冰導致變質的澱粉類,如河粉、涼皮等;或在室溫久泡的乾木耳、乾銀耳等。 三、專家建議,台灣時常溫暖潮濕,應注意食材保存,泡發食物或前置處理後應立即烹煮,烹煮後也應盡快食用。自製發酵食品風險較高,建議改買市售、有滅菌處理的商品為宜。
事實查核報告
事實釐清
健康
頁面
« 第一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