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podcast
line
instagram
twitter
facebook
youtube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輸入關鍵字
You must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search results.
環境能源
【易生誤解】網傳「桃園、嘉南須節約用水,否則石門、曾文兩水庫不能放水發電,可能導致電網崩潰限電」?
2024-06-0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6/6版】 一、目前台灣發電主力為火力發電,水力發電只佔1.4%;其中,石門、曾文兩水庫發電廠的裝置容量,也僅占所有水力發電機組的1.9%、1.1%。 水利專家表示,全台灣最主要的水力發電廠位在大甲溪,石門、曾文並非水力發電的大宗。 二、水利專家指出,水力發電分為「慣常發電」、「抽蓄發電」兩種。慣常發電指的是放水發電,但通常放出的水同時也用於農業灌溉或民生用水;抽蓄發電則是將水流從低處抽到高處後,利用高差發電,水可重複利用。 石門、曾文水庫的發電機組都是慣常水力發電,發電放出的水會再利用於農業或民生用水,用水與發電並非互斥。 三、綠能學者表示,在台灣,真正能發揮用電尖峰救援效果的,是南投的明潭、大觀兩處抽蓄發電廠,至於傳言提及的石門、曾文水庫,這兩個水庫的發電量太小,無法成為救援電力,更不會因為水庫缺水,無法放水發電,就導致電網崩潰。 四、專家也說,網傳論壇的文章提醒民眾節約用水是好事,但民眾省水對水力發電助益不大,因為民眾省下的「水」是省在下游淨水廠端。 因此,傳言為「易生誤解」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易生誤解】網傳「挖地熱井發電,會改變地殼應力變形,增加地震發生機率。地震帶也是地熱資源豐富地,促進地熱釋放和積累」?
2024-05-17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5/17版】 403花蓮地震後,地熱與地震的關係再度受關注,LINE流傳訊息稱「挖地熱井發電,會改變地殼應力變形,增加地震發生機率」等內容,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嗎? 一、地熱工程、地質專家都指出,傳言對地球科學理解錯誤。開發地熱不會導致地殼應力變形,地熱本就是自然儲存在地底的熱能;此外,受板塊運動影響,地震帶本就是地熱資源豐富處,不是因為發生地震而增加地熱。 二、專家說,地熱能開發技術現分為傳統水熱型、先進型地熱、增強型地熱,前2者地熱技術不會導致地震,但「增強型地熱」過去在韓國、美國曾有誘發人工地震的紀錄,但是極少數個案。 專家解釋,由於此開發技術會以人工液裂方式,在地底製造裂縫後再灌水進去,較容易影響地層。但現今能透過事前地質調查、工程風險管控,降低有感地震發生機率。 三、台灣目前有4座已運轉發電的地熱廠,都是傳統水熱型,並非曾引發地震的增強型,台灣發展地熱以來尚無誘發地震的紀錄。403地震過後的多次地震是自然地震,與開發地熱無關。 台灣目前有多座地熱廠正在評估開發中,主要以傳統型為主,但未來也可能開發新技術。 特定的地熱開發技術確實曾有誘發地震紀錄,但目前透過工程技術及管理,風險可控;傳言錯誤理解地熱開發與地震關連,且夾雜不正確地科知識,引人誤解開發地熱就會引起地震,因此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錯誤】網傳報導「花蓮餘震不斷,專家認為花蓮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機率高達88%,最大規模可達到8」?
2024-04-2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4/24版】 花蓮餘震不斷,有媒體報導引用專家說法稱米崙斷層未來有高機率發生錯動、且最大規模可到8等內容。這是真的嗎? 一、網傳媒體引述的專家是中研院地科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馬國鳳。她在4月23日、24日分別在臉書公開貼文表示,台灣島內不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媒體拼湊其2022年訪談內容、錯誤報導。 二、中研院地球所黃信樺指出,地震的規模跟斷層的長度有關。花蓮的米崙斷層長度並不長,不可能發生規模8以上地震,就算是整條斷層帶全破碎,頂多發生規模6的地震。 三、檢視網傳報導的原始訊息源,馬國鳳2022年2月19日受訪時提到琉球海溝在1920年發生地震,並非指米崙斷層,也與2024年4月花蓮地震與後續餘震無關。 2024年4月23日發生規模6的餘震後,媒體再度引用馬國鳳過往採訪內容發布報導,卻自行拼湊原始談話,並錯誤指稱馬國鳳說「琉球海溝地震帶有一條米崙斷層」、「未來發生錯動最大規模可達到8」等內容。 傳言以及媒體報導錯誤解讀2年前專家受訪內容,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錯誤】網傳影片「國際原子能總署網站顯示歐洲的水產完全不能吃了」?
2023-12-25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2/25版】 網傳影片顯示畫面是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的海洋放放射性資訊系統的監測預設畫面,畫面中的六角形標示代表抽樣,其顏色深淺為樣本數多寡,未標註六角形的海域是當地未有抽樣。此畫面並不是呈現放射性污染程度。 網傳影片為海洋放射的監測抽樣圖,卻被錯誤指稱為「歐洲水域被輻射污染」圖,並誤導為「歐洲水產完全不能吃」,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錯誤】網傳「日本排放核汙水..中國各地監測數據出爐,海鮮不能再吃了」?
2023-11-02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1/2版】 一、專家稱,網傳數據來自中國生態環境部每日公布的中國各地「環境輻射質量監測」數據,實際是環境中的輻射背景值,與日本排放含氚廢水無關,也跟海鮮能不能吃無關。 二、專家稱,環境背景輻射值是監測環境中來自地質、建築等的輻射數值,一般在每小時0.2微西弗(μSv/h)以下都屬正常範圍。網傳中國各地數據都屬正常背景值範圍。 三、專家稱,若要監測福島排放含氚廢水狀況,應檢視福島電廠附近海水輻射數值,以及附近漁獲生物體的輻射量。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福島核電廠「處理水」排放 數據監測網 ,截至11月2日,目前排放符合安全標準。 傳言引用的是中國各地環境輻射監測值,與福島核廢水、能不能吃海鮮無關,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錯誤】網傳多影片「昨天下午屏東里港龍捲風」?
2023-10-25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0/25版】 社群平台近期流傳2支屏東里港龍捲風影片,有傳言稱「昨天下午發生」,有傳言未寫出時間點,查證如下: 一、網傳2支影片的事件,是2014年7月19日的屏東里港鄉的龍捲風事件,並非近期事件。 當時龍捲風於屏東里港大橋旁的河道上形成,並登陸附近陸地造成當地農作物、建築物如農舍嚴重損失。 二、氣象署指出,台灣至今共觀察到有116個龍捲風案例(陸龍捲、水龍捲),每年平均約發生6個。 台灣研究龍捲風專家指出,台灣陸地上產生的陸龍捲風常發生在空曠的嘉南平原,主要發生的氣候如梅雨季、鋒面來的前後等不穩定的暖濕氣流,由於路徑、時間長致災性較嚴重;海上產生的水龍捲則是多積雲導致。此外,颱風外圍處也會產生龍捲風。 由於個案少,預報和觀察不易,目前台灣並未有預警系統。但氣象署會在劇烈天氣時,有預報強烈陣風時,會在特報中提醒。空曠地區的居民以及海上工作的民眾,多留意氣象資訊即可。 網傳影片是發生在2014年屏東里港的龍捲風的真實事件,但近期流傳於社群,亦有傳言稱是昨天,部分傳言雖未交代時間,易讓人誤解為近期事件,因此為「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易生誤解】網傳影片「太陽能也有廢料,每月3-4千噸廢料,令人擔心未來」?
2023-10-24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0/25版】 近期流傳影片,聲稱「太陽能也有廢料,處理方式令人擔心未來」,查證如下: 一、網傳影片實為一媒體在2016年7月28日的報導內容。該報導內容指出,台灣每年在太陽能板電池原料「矽晶圓」的製作過程中,會產生3000-4000噸砂漿廢料。 二、查核中心採訪經濟部、太陽能光電產業協會、太陽能電池製造業者、以及相關學者協助檢視影片內容。 專家、業者解釋,太陽能板的製造過程分為上、中、下游,網傳影片所提及的狀況是「上游」的製造情況,切割太陽能矽晶圓片會產生廢砂漿。然因產業競爭等因素,從2018年開始,台灣太陽能業者已改向中國、東南亞等地進口矽晶圓片,台灣上游產業已沒落,網傳影片內容並非現今產業現況。 專家、業者、經濟部也說明,太陽能產業的「廢砂漿」早期無法回收利用,但目前技術已可將廢料回收處理進入煉鋼業再利用,或者製成二氧化矽,供工業原料使用。影片所稱非法掩埋是早期少數不肖個案,不是業界常態。 傳言影片為2016年新聞報導,內容已不符現今的太陽能產業現況,因此為易令人誤解的錯誤訊息。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易生誤解】網傳照片「台灣太陽能板有毒,看照片就知道,種光電附近魚、鴨、鵝、文蛤等都暫時別吃」?
2023-10-1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10/18版】 近期流傳一組照片,聲稱可證明太陽能板有毒,呼籲勿吃光電場附近魚、鴨、鵝、文蛤等,查證如下: 一、傳言宣稱薄膜型太陽能板含有毒物質,並貼出一系列照片佐證;經專家檢視,傳言照片均是矽晶型太陽能板,並非所傳言所說的薄膜型。 二、專家表示,台灣絕大多數使用矽晶型太陽能板,不論使用期間或者廢棄後,都不會溶出或溢出化學物質。薄膜型太陽能板正常使用下並無風險,其中碲化鎘(CdTe)太陽能板需數百度高溫下才會釋出有毒物質。 三、傳言所貼魚類、鳥類死亡照片,經查證分別是2022年七股光電案場施工,以致飼養烏魚躁動厭食死亡,以及2022年七股野鳥因肉毒桿菌中毒死亡,均與傳言所稱光電板有毒無關。 四、台南漁電共生案場於今年4月發生一件文蛤死亡事件,依檢驗報告,無法證明跟光電設施有關。業者研判是因養殖池鹽度過高所致。 傳言挪用無關照片,易誤解為太陽能板有毒致生物死亡,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說明】查核報告僅針對傳言與其附上的照片進行查核。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錯誤】網傳影片「綠地變綠能!高雄往台南看到大片光電板」?
2023-09-18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18版】 近期流傳空拍影片,聲稱為高雄、台南間光電案場,查證如下: 網傳影片地點實際為中國廣東河源市太陽能案場,與台灣無關,該市至少從2011年就開始發展太陽光電。 網傳影片挪用不相關影片,錯稱為台灣南部地景,因此為「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本報告僅針對網傳影片地點查核,傳言對光電政策之評論為意見表達,並非查核範疇。
事實查核報告
錯誤
環境能源
【部分錯誤】網傳「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海鮮有毒不要吃」?
2023-09-06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13版】 日本福島核電廠8月24日開始排放核廢水,社群流傳海鮮有毒不能吃等,恐引起民眾恐慌。查核中心採訪相關專家,也提供目前國際原子能總署、台灣相關單位監測數據,提供民眾現有的科學資訊及證據: 一、專家指出,日方排放核廢水經處理、稀釋,依據目前的監測數據與科學證據,尚未顯示有已知的健康風險。民眾應可不必過度擔憂食用海鮮的風險。 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福島核電廠處理水排放 數據監測網 顯示,目前福島核電廠廢水的氚為每公升205貝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氚濃度標準是每公升1萬貝克。 針對漁產品,台灣政府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抽檢。依據漁業署9月4日,發布台灣近海漁獲的輻射抽驗報告,並未檢出任何含有輻射之個案。食藥署近期為8月29日,公布對日本進口食品輻射抽驗,其中也包括漁產品,未有輻射檢出個案。 專家強調,除了氚的排放,更需關注其他放射物種是否妥善處理。民眾可持續關注後續監測結果,日方應持續相關監測並公布數據,讓民眾安心。 日本排放核污水確實引起海鮮有輻射物的擔憂,但目前科學界高度共識認為,民眾食用海鮮無須擔憂。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此查核報告針對傳言的說法提供科學證據以供參考,福島核廢水議題需要長期關注,且監測為動態資訊,有新的科學證據或資料,查核報吿將隨時更新。 【更新說明2023/9/13】核廢水對海鮮污染風險議題目前在科學界已有高度共識,此查核報吿原判定為事實釐清,改判為部分錯誤,以符合查核指標原則。
事實查核報告
部分錯誤
環境能源
頁面
« 第一頁
‹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頁 ›
最後一頁 »
最新消息
活動預告
課程預告
Podcast
學習資源
查核工具
防詐案例
合作夥伴
登入
關閉
回到頁面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