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能源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4/5/17版】 403花蓮地震後,地熱與地震的關係再度受關注,LINE流傳訊息稱「挖地熱井發電,會改變地殼應力變形,增加地震發生機率」等內容,這些說法都是正確的嗎? 一、地熱工程、地質專家都指出,傳言對地球科學理解錯誤。開發地熱不會導致地殼應力變形,地熱本就是自然儲存在地底的熱能;此外,受板塊運動影響,地震帶本就是地熱資源豐富處,不是因為發生地震而增加地熱。 二、專家說,地熱能開發技術現分為傳統水熱型、先進型地熱、增強型地熱,前2者地熱技術不會導致地震,但「增強型地熱」過去在韓國、美國曾有誘發人工地震的紀錄,但是極少數個案。 專家解釋,由於此開發技術會以人工液裂方式,在地底製造裂縫後再灌水進去,較容易影響地層。但現今能透過事前地質調查、工程風險管控,降低有感地震發生機率。 三、台灣目前有4座已運轉發電的地熱廠,都是傳統水熱型,並非曾引發地震的增強型,台灣發展地熱以來尚無誘發地震的紀錄。403地震過後的多次地震是自然地震,與開發地熱無關。 台灣目前有多座地熱廠正在評估開發中,主要以傳統型為主,但未來也可能開發新技術。 特定的地熱開發技術確實曾有誘發地震紀錄,但目前透過工程技術及管理,風險可控;傳言錯誤理解地熱開發與地震關連,且夾雜不正確地科知識,引人誤解開發地熱就會引起地震,因此為「易生誤解」的錯誤訊息。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3/9/13版】 日本福島核電廠8月24日開始排放核廢水,社群流傳海鮮有毒不能吃等,恐引起民眾恐慌。查核中心採訪相關專家,也提供目前國際原子能總署、台灣相關單位監測數據,提供民眾現有的科學資訊及證據: 一、專家指出,日方排放核廢水經處理、稀釋,依據目前的監測數據與科學證據,尚未顯示有已知的健康風險。民眾應可不必過度擔憂食用海鮮的風險。 二、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福島核電廠處理水排放 數據監測網 顯示,目前福島核電廠廢水的氚為每公升205貝克,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氚濃度標準是每公升1萬貝克。 針對漁產品,台灣政府執行海水、漁產、環境生態樣品抽檢。依據漁業署9月4日,發布台灣近海漁獲的輻射抽驗報告,並未檢出任何含有輻射之個案。食藥署近期為8月29日,公布對日本進口食品輻射抽驗,其中也包括漁產品,未有輻射檢出個案。 專家強調,除了氚的排放,更需關注其他放射物種是否妥善處理。民眾可持續關注後續監測結果,日方應持續相關監測並公布數據,讓民眾安心。 日本排放核污水確實引起海鮮有輻射物的擔憂,但目前科學界高度共識認為,民眾食用海鮮無須擔憂。因此傳言為部分錯誤訊息。 【查核聲明】此查核報告針對傳言的說法提供科學證據以供參考,福島核廢水議題需要長期關注,且監測為動態資訊,有新的科學證據或資料,查核報吿將隨時更新。 【更新說明2023/9/13】核廢水對海鮮污染風險議題目前在科學界已有高度共識,此查核報吿原判定為事實釐清,改判為部分錯誤,以符合查核指標原則。

頁面

訂閱 RSS - 環境能源